南方观察:惠州应因地制宜建立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生态

南方+ 记者

作为珠三角地区传统农业生产地,惠州每年粮食种植面积超过160万亩、产量达60多万吨,推广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必然之举。

此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显示,到“十四五”期末,我国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面对全球关系的复杂多变、新冠疫情的反复影响,保证“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从全国来看,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少,长期存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偏低的现状,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科技农业具有现实意义。

当前,农业生产性服务作为贯穿农业生产作业链条,直接完成或协助完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作业的社会化服务,是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难题的较好办法。

从模式上来看,农民把土地托管给专业合作社或社会化服务组织,由他们完成统一的采购种子、化肥、农药,统一的育种、耕种、病虫害防治,以及收获、销售、运输等,托管机构赚取服务费,粮食收成依然归农户所有。

这种类似“保姆式”的生产全过程托管模式,让单位土地产出效益、农民收益都有显著提高,有效缓解了农业生产发展的要素制约问题。

受到地形地貌复杂、产业规模经营程度低、服务体系落后等因素制约,相比省内外其他农业地区,惠州农业托管服务仍处于初级阶段。笔者认为,立足资源条件、种植结构等,惠州可因地制宜建立适合本地发展的托管服务体系,特别是要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主体之间实现优化组合和协调互动,形成完善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发展生态,真正实现替农民“下地干活”的目的。

事实上,在农业生产服务端,相关人才并不匮乏,缺的是如何聚集人才力量、抱团发展。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经销商、农产品储运服务商以及大型农业企业等等,这些主体分别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发挥作用,对农业生产也有着深刻认识,并积累了庞大的农村关系网,推动这些主体实现利益捆绑,促进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专业化主体互动协调、共生共融发展,是推动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体系建立与完善的关键。

此外,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对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带动。目前,惠州农业托管服务还主要聚焦在大规模的粮食生产主体,对于小农户的服务带动效益有限。要进一步发挥村集体在农业社会化服务政策宣传、组织协调、服务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向农户宣传农业社会化服务相关政策,组织农户集中连片购买农业生产性服务。

链接:

解题“谁来种地”,惠州探索建立农业生产服务体系

【记者】乌天宇

【摄影】王昌辉




编辑 南小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