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到今年5月1日新职教法的实施,职业教育成为近年来的“热词”,备受关注。在工业4.0时代背景下,产业升级与技术变革让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
围绕育人模式创新,当前职业教育进入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新职教法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在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育人水平的探索中,关于深度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课程和教法改革等皆值得关注。
对于东莞职业教育人来说,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职教法实施将带来哪些机会,又将面临哪些挑战?继推出“对话中职校长”“我为东莞职教代言”栏目,对话校长、学生之后,为进一步传递东莞职教声音,东莞市教育局联合南方日报东莞新闻部将围绕新职教新未来,继续开设“职教大家谈”栏目,就当前职教热点话题,对话东莞中职学校一线教师,记录他们的思考与实践,展现东莞中职师资风采。
新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两者都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从法律角度保障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同时也需要职业教育继续发挥积极育人作用,持续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不难看出,职业教育如何适应新时代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劳动者,如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促进劳动者高质量就业等,成为职业教育法要重点考虑的核心问题;对于职业学校而言,这就要从职教学生的培养与教育教学的改革说起。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会给学生带来哪些影响?学校及教师又应当做出哪些改变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职业素养?本期“职教大家谈”将聚焦职业教育学生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邀请嘉宾结合各校情况及一线经验,畅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秘诀”。
本期参与嘉宾:
刘剑 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艺术设计系主任
冼旺灿 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会计专业教研组组长
魏继文 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印刷技术讲师
吉世岳 东莞市汽车技术学校新能源汽车教研组组长
关注1: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会给学生带来哪些影响?
魏继文: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和中职生的一贯看法是“孩子学习差、考不上高中就去读职校”,这会让中职生有自卑感。而新《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这有助于提高中职生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同时,新法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这些政策有助于将中职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认可、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中职生的就业能力。
冼旺灿:法律的出台可以逐步消除大众对于中职生的偏见,学生的自信心也会逐步增强,有利于后续的发展;同时新法还打通了学生的上升通道,专科不再是职业教育的天花板,而是无论走普高还是职高都有机会上大学,对学生而言,他们会更加坚定地学习专业技能,未来不管是直接就业还是继续升学都有途径,学生的出口选择更丰富了。
吉世岳:今年5月新职教法出台后,我自己感受到最明显的变化有两个,一是在校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二是初中毕业生选择职业学校的更多了。
我做过五六年班主任,能够感受到过去学生们会从心态上觉得自己是“坏孩子”“差学生”,即便老师们不断鼓励他们,学生似乎还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现在直接从法律层面认可了职业教育,他们会慢慢感受到国家、社会都在帮助他们,从而更加珍惜学习专业技能的机会。
另外我从招生办的同事那里了解到,今年我们新能源专业一开始招生后很快就招满了,更多的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职校学习技能,可以看得出学生和家长的观念也在慢慢变化了。
关注2:
如何提升职校生的核心竞争力和职业素养?
冼旺灿:新法的出台给了职业教育平等的机会,但要想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我们还是需要高品质的产出。因此提升中职生核心竞争力的做法,我认为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落实好国家提出的“三教”改革和“五育并举”,坚持德育为先,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二是通过“岗课赛证”融通的方式提升学生们的专业技能,培养技术能手;三是进行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不要以成绩定输赢,而是多主体、多维度、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学生向着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吉世岳: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猛、日新月异,作为老师就要尽快掌握最前沿的技术然后教给学生,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在学习的内容和教法上作出改革。例如为了改善教学效果、解决教学设备损耗的问题,我们就会借助投影、虚拟仿真平台等科技力量辅助授课,这就是教学方法的改变。
另外我也认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教师,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核心素养,才能够影响到几代的同学们。这里的核心素养,不能简单得地认为是操作技能,还包括职业道德,这就关系到思政教育在专业课堂上的融入。在新能源汽车的相关课程上,我们通常都会使用国产电动车品牌比亚迪的车,那我就会以“国货之光”为切入点,在课堂上讲一些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历史和成就,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刘剑:职业教育好不好,人才培养是关键。新职教法明确了职业学校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那么技术技能在哪里?就在企业。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就要掌握最新的技术技能,而职校教师则重点在于教法的打磨,因此发挥企业和学校双方的优势,做到“校企双主体育人”就十分关键。
例如我们艺术设计系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就和莞深地区目前行业内培养能力最强的企业深度合作,从课程设计开始就直接针对企业的岗位培养人才,企业的导师也会全程参与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素质高,入企就业能够很快上手,即便升学也是大学里“最靓的仔”。
与此同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度也会让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例如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技能竞赛、典型案例、创新成果等都迎刃而解。就像现在我们引企入校,学生们在学校就可以感受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在这种环境培养两三年,他们的技术技能水平一定会突飞猛进,走进社会去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和职业素养都会比较好。
关注3:
接下来在教学中,学校/您会做出哪些改变来适应新法,帮助学生走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刘剑: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适合的教育。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推进“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工作,以真实项目驱动教学精准对接岗位,让学生直接参与到产品设计生产的过程。随着新职教法的颁布、校企合作及产教融合的深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够看到比较丰硕的成果,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会大幅提升,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也就会不断提高。
冼旺灿: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因此教师首先要进行自身改革,紧密对接实际生产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其次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开始,就系统性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进行有机融合,把家国情怀、职业道德、劳模精神等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课堂中;最后,从提升技能水平方面,我们会从岗位需求入手开展教学,并在校内举办技能比赛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平台出彩,通过比赛达到“以赛促学”的效果。
吉世岳:首先我会继续做好思政教育与德育工作,提高同学们对岗位和职业的认同感;其次我会鼓励同学们继续深造,更深入地了解汽车工业,学习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等方面的知识,成为一名高技能人才;第三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岗课赛证”真正地融通,并且做好与广汽本田、小鹏汽车等企业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给学生们带来行业最前沿的技术技能。
魏继文: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和班主任,我首先要认真学习新职业教育法,领会贯通其内涵和重要性,向我的学生做好新法的宣传和宣讲工作。
其次,我校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建设,强化学生实习实训,与企业一起开发“三化实习实训”课程。一是认识实习全面化,激发学生潜能,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全景,引导学生树立大国工匠的志向;二是跟岗实习学徒化,为学生成长成才赋能;三是顶岗实习定点化,助力学生圆梦出彩。
【策划】王慧
【记者】于羽佳
【设计】袁永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