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盔识人,顶戴生辉!走进吴川盔饰传统制作技艺

南方日报·吴川视窗

一笔一画,简单勾勒,一幅盔饰简笔画便出现在眼前。

李达开是吴川盔饰传统制作技艺第三代非遗传承人,认识他的人多称他为李義,后来他创办了一家名为“李義记”的店铺。为了将吴川盔饰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下去,他的一双儿女都跟着他学习,而他的儿子也是吴川盔饰传统制作技艺第四代非遗传承人。

李达开正在端详盔饰。

由于长期研究和制作盔饰,李达开对盔饰的历史、制作过程和特点等都了如指掌。谈起盔饰,他更是滔滔不绝。

源远流长

从官阶标志到戏剧盔饰神像盔饰

“我们李家从清朝开始就做盔饰,一直到今天,除了中途因一些历史原因有所中断,可以说制作盔饰的历史已有百年。”李达开介绍,盔饰的制作技艺源远流长,从晋朝的“头衣”发展到清朝的“红樱帽”,不同的盔饰代表着文武百官的不同官阶,如皇帝戴九龙金盔、太子戴太子盔、左相戴相盔、右相戴帅盔等,盔饰成了官阶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盔饰的佩戴场合也在不断变化。

文武将帽,主要适用于文武将佩戴。

“从前的盔饰都是由文武百官所佩戴,后来为了纪念这些历史人物,我们的戏班将其还原演绎,这时的盔饰称为戏剧盔饰。”李达开说,再后来,民间在戏剧的基础上再演变,根据历史的记载和描述,将这些历史人物塑成像,从而寄托思念,此时的盔饰则属于神像盔饰

盔饰从人物官阶标志演变成中国传统戏剧人物的戏剧盔饰和神像佩戴的神像盔饰,成为戏剧表演与神像装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广东省戏剧之乡,随着戏剧表演和民俗活动增多,吴川盔饰制作技艺在民间广泛流传,盔饰也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性别、年龄与性格特征而造型各异,种类达数百种之多,是一种独特、程式化的民间工艺制作技艺。

文官盔,为文官所佩戴。

工艺烦琐

时代和地方民众信仰的产物

盔饰的制作工艺流程复杂,技术含量高,有画、刻、凿、绕形、染色、拼装、裹绒等十二道主要工序,而所用的材料,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

“在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多用羽毛进行装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技术的发展,新材料不断出现,羽毛也被玻璃珠所替代。到了现在,材料工艺发展更快,我们所用的材料也逐渐换成了塑料珠。”李达开表示,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以及技术的支持,盔饰的材料变得愈加精致,但不变的是人们的信仰和传承。

蚕丝球是盔饰长期使用的一种特色材料。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历史人物不断出现,人们为了纪念,也不断创造出新的人物形象,而戏剧盔饰或神像盔饰也由该历史人物生前所佩戴的盔饰演变而来。“我们一般会根据这个历史人物所佩戴的盔饰,在保留其特点的前提下,结合当下的材料和装饰进行再创造,赋予它一种新的风貌。”李达开表示。

组装后的盔饰精致且华丽。

谈及吴川盔饰传统制作技艺的意义,李达开表示,盔饰是地方民众信仰的产物,它迎合了当地民间民俗的需要,寄托了人们的念想,是祖辈留下来的传统文化瑰宝。对于当地的民众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各种民间制作工艺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形成了今日具有鲜明特色及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制作工艺,而吴川盔饰传统制作技艺凭借其高超的技艺、悠久的传统,也汇聚在这条长河中。

【撰文/摄影】陈玮琪

【通讯员】陈俏颖

编辑 李娇
校对 刘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