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风吹行舟,
花路入岸口。
唐家湾镇东岸村,
地处金星门水道岸边、
南山脚下的东北面,
依山傍海,故称“东岸”。
村庄虽居于闹市,
但有一道河渠形成天然屏障,
聆听着水声宣泄,
少了份燥热,
多了份清凉,
田园诗意娓娓道来。
村口的大榕树浓荫蔽日,
是夏日老人孩童们纳凉的好去处。
村中现存传统广府民居百余座,
房檐装饰雕刻多为
祥瑞灵兽、花蕊水果等。
一幢幢富有浓郁岭南风韵的祠堂、
村屋、牌坊散落在村庄中,
在众多古老鱼木树的掩映下,
带着平静、悠远的气息。
▲手绘/钟凡
明清年间,为防止海盗入侵,
村子四周曾筑有围墙。
围墙保护的村子本来有4个门,
分别为景旸门、华埠门、
西宁门、北溪门,
现仅存景旸门。
▲手绘/钟凡
村中的大德里门楼和景旸门,
分别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和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景旸门是村内最古老的入口,
青砖墙体、灰色瓦顶,
檐下有山水灰塑,
踏过门楼,
沿着村中小巷徐徐前行,
便来到村中的地标性建筑——
东岸绵始大楼,
大楼由村人黄绵始修建。
黄绵始早年赴澳洲谋生,
清光绪十年任夏威夷中华会馆
保安局总理,
后回香港经营房地产。
20世纪30年代初,
黄绵始回乡参与中山港建设,
倡建东岸小学,
捐资使全村学童免费读书,
并于1933年修建了这栋大楼。
大楼正面为凹式外廓,
仿古罗马塔司干柱式,
护栏为通透式西洋造型栏杆,
左右两侧均有侧门或悬挑式阳台。
室内过道内有西式罗马柱、
彩色水磨石地面,
天花刻有灰塑图案,
整栋楼外立面线条造型丰富,
还有多处大楼落成时
港商所赠送的镜子,
时至今日,
依旧明亮清晰。
新中国成立后,
绵始大楼长期提供给村民公用,
成为了村民们的
办公室、信用社、幼儿园……
如今,大楼里还会举办各类讲座,
丰富村中老人小孩的闲暇生活,
还能去楼中村史馆感受
东岸村历史的片羽吉光。
这样一个秀美静谧的村庄,
孕育出了中国留学欧洲第一人、
中国西医第一人——黄宽。
“当勃先生布告游美方针时,
予首先起立,次黄胜,次黄宽。”
一百多年前,
容闳在他所著的《西学东渐记》中
写下这句话,寥寥数语,
为我们留下了中国最早的几位留学生,
在做出人生重要抉择时的瞬间。
作为与容闳、黄胜
第一批留学海外的学生,
从12岁开始,
黄宽先后赴澳门、香港两地和
美国、英国求学,
1850年考入英国爱丁堡大学,
首年攻文学,
清咸丰元年(1851)始修医科,
以优异成绩完成4年大学学业,
继而攻病理学和解剖学医学博士课程,
两年后获医学博士学位,
成为最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
中国留学生。
▲爱丁堡大学旧景。(图片来自珠海容闳与留美幼童研究会)
▲2007年11月,英国爱丁堡大学副校长博尔顿一行访问珠海,向珠海市赠送黄宽在爱丁堡大学的课程表以及拉丁文考试试卷(复制品)。(图片来自珠海容闳与留美幼童研究会)
在毕业仪式上,
爱丁堡大学的著名医学家、
妇产科教授辛普森特别提到:
“在你们中间,黄宽作为一位
值得称道和谦逊的学生,
赢得了高度评价。
他所获得的奖励与荣耀
给我们带来希望。
我相信,作为毕业于欧洲大学的
第一位中国人,
他将成为西方医学与科学的代表,
将在他的国人中产生重要的影响。”
▲青年时期的黄宽。(图片来自珠海容闳与留美幼童研究会)
毕业后,
他谢绝了欧洲医学机构的盛邀,
踏上了回国之路。
1863年,
黄宽应聘进入中国海关医务处,
成为该处首批聘任的
17名医官中唯一的中国人。
1866年,
广州博济医院正式开设医学堂,
这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所西医教育机构,
在徘徊与探索中缓慢起步。
黄宽被聘为教师,
教授解剖学、生理学和外科学。
他撰写教材,
涵盖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
为学校建立了实验室和标准间。
在那样一个艰难而特殊的时期,
他为国家首次打造出了
现代化的医疗培训体系,
从此,中国有了第一批自己
培养的西医专业人才。
而博济医学堂经过
150余年的壮大发展,
成为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
中山大学医学院。
▲博济医院旧景。(图片来自珠海容闳与留美幼童研究会)
黄宽已故,但他的精神长存。
如今,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内,
黄宽的雕像静静地矗立着,
纪念着这位中国西医事业的奠基者。
高新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
副局长,唐家湾镇副镇长何宇浩
做好历史村落的保护、活化和更新,遵循“最少改变”“最多保留”原则,下足“绣花”功夫、提升村庄内涵,在与居民居住区、传统风貌区相对独立的旧厂区、旧商业区等进行适度更新,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的村落格局和街巷肌理。未来,村落还将继续以历史建筑为基础,以活化利用为主要方式,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给村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东岸村里,
孩童们奔跑嬉戏,
三五好友饮茶谈笑,
沐着吹来的清风,
感受自然的纯粹。
▲手绘/钟凡
来源:珠海发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