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汾江中学“和美课程体系”、“和美教研体系”等六大体系,学校硬件功能场室改造等项目都在推进之中,从5月24日正式挂牌佛山市教育局教研室附属实验学校,汾江中学师生和家长们正满怀信心和热情,拥抱变革的到来。值得注意的是,即将步入汾江中学校门的新一届学子,几乎都是禅城地段生源。
强化市区共建资源共享的更多合作项目正在落地,佛山一中、华英学校与禅城三所初中正式开启教学教研管理精英互派交流……在国家、省、市教育深度变革的大背景下,致力于打造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的禅城,以5月8日高规格教育大会为纲,正以空前的魄力,从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破题,“借船出海”、苦练内功,推进“三优”教育,打造与中心城区相匹配的优质教育强区,办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以点带面推动禅城教育质量的跃升、跨越发展,以教育优势再造城市优势。
教育大会召开15天后
“梦之队”深耕打造全市“五好教育”样本示范校
5月24日,对于佛山市汾江中学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所成立于1987年的学校,正式挂牌“佛山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附属实验学校”。佛山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彭海燕,出任佛山市汾江中学“第一书记”,教研室教研员曾春燕挂任汾江中学副校长。这是距离教育大会召开15天后,禅城教育推进市区共建、资源共享的重要一步。
众所周知,教育教学的核心资源在教研室,而市教育局教研室这块“金字招牌”挂在禅城区属的汾江中学,意义重大。由佛山教师队伍中的“梦之队”来深耕汾江中学“实验田”,并以“实验校”的方式进行全方位教育教学的探索,在佛山来讲,还是第一次。
挂牌后的首次学校行政会议,禅城区副区长何海虹、禅城区教育局副局长刘佑荪等均出席。校长班璇琼表态说,学校要“主动想、积极干”,深入开展课程、教材、教法、管理等一系列改革实验。
这一个多月来,佛山市教育局教研室各科教研员,深入到汾江中学的课堂开展随堂视导听课、评课,从教师队伍和教育教学质量入手,硬件方面,学校功能场室的升级改造等项目,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之中。
对外,正值“小升初”招生季,彭海燕、班璇琼等校领导的身影,频频出现在汾江中学对口招生的佛山市同济小学、元甲学校、冼可澄纪念学校等小学。这些对口学校都是禅城基础教育的传统“强校”,正是在一场场恳谈、沟通当中,他们将禅城教育变革的信心和举措传递给师生和家长们。
树信心,强决心,这些动作看似是汾江中学一所学校的应时而变,其实更是禅城教育改革决心坚定、力度空前的重要信号。在省、市、区一系列教育改革举措下,不只是汾江中学,整个禅城初中从生源端口,都迎来了蓄势发力、跨越发展的新机遇。
其背后,禅城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打造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面对这项非常艰巨、当前全国只有极少数县区达标的目标任务,禅城区敢于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并以师资共享为抓手,促推优质均衡发展步伐加快。
在5月8日的禅城区教育大会上,禅城区政府与佛山市教育局签订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备忘录,明确加强市区联动合作、统筹市区优质教育资源,以“六精六高”项目为抓手,共同推动中心城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不难发现,以汾江中学的合作共建为例,也被赋予了全市层面的独特意义和期待。由佛山市教育局和禅城区,联手用三年时间,把学校打造成为全市初级中学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打造市区共建佛山市“五好教育”的样本示范校,是市区联动共建的重要目标。佛山市教育局局长管雪寄语,打造新时代的汾江中学品牌,要以实战经验和实际成效,形成可以向全市学校复制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
市属名校与禅城初中跟岗交流
助力打造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禅城意识到,在佛山打造“五好教育”新形态,禅城推进优师、优教、优校“三优”教育,在“万众期待、任重道远”的改革新形势下,中心城区必须先人一步、快人一筹,彰显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担当与作为,真正让教育成为中心城区在区域竞争中的“高能武器”和“王牌装备”之一。
市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备忘录框架下,“六精六高”更多合作项目正在铺开。上周五,赶在2022春季学期结束前,一场特殊的教师交流会在澜石中学举行。
佛山一中老师张道年,从何海虹手中接过聘书。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他将任职城北中学副校长。
张道年2021年入选广东中小学百千万高中理科名教师培养对象。同时,他还是佛山市名班主任、禅城区名班主任。华英学校副校长陈敏菁获聘澜石中学副校长,华英学校陈蔚老师获聘惠景中学副校长。
张道年即将任职城北中学副校长。
当然还不只是校级领导们。华英学校、澜石中学、佛山一中、城北中学互派4—7名教学管理精英进行为期一年的跟岗交流。市属品牌名校与禅城初中之间的交流规模与力度,同样尚属首次。
而交流会现场更像是一场动员大会、誓师大会。面对新的岗位,老师们在发言中都不约而同强调,要珍惜机会,不辱使命,将学校的品牌优势与个人的能力优势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这是禅城做实教育集团化发展,发挥一中教育集团和华英教育集团示范引领作用的关键一步,也是禅城区“借船出海”,高质量做实佛山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禅城组团)、佛山市华英学校教育集团(禅城组团),借力佛山一中和华英学校的品牌效应和资源优势,实现重点带动助推“强腰工程”的关键一招。
“从此前的‘自由恋爱’到今天,集团校双向交流的步伐,将越来越稳健、扎实。”澜石中学校长郑继雄说。澜石中学是禅城布局优质初中的重要节点学校。
教师交流大会的嘉宾与即将进行跟岗交流的老师们。学校供图
围绕十二年一贯制的薄弱点,禅城把初中作为推进教育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的关键,从去年开始,“强腰工程”和“集团化改革”等改革动作频频。过去的一年,澜石中学与华英学校通过互派骨干教师跟岗学习,两校教师以超过50节同课异构课的规模,将集团内学校的交流落地在了具体的教学教研活动中。
而在“民转公”、生源变化等改革大势下,这些学校都将直面教学育人的新课题,此轮双方互派教学管理精英,必将开启新一轮的深度交流,各方都期待以教师的交流带动学校的转变,以优秀教师资源的流动,把优质课程、优质管理理念带到整个学校,实现弱校变强、强校更强。
另一方面,在佛山着力推动佛山基础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佛山将在全市域范围内推动教师交流,禅城再次先行一步。
除了华英学校与惠景中学、澜石中学同学段的交流,佛山一中与城北中学之间的跨学段交流,更有着深层次的意义。
佛山一中副校长董国强表示,该校派出的老师都是中考主要学科老师,希望在城北中学的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研究、人才培养,尤其是加大理科投入上,发挥积极作用。“此次交流更肩负着六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尤其是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周期,将进一步延伸到初中。”
从人的因素入手,注入改革创新之源,才能激活一池春水。“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上,通过差异思辨,以善于自我革命的精神大胆完善甚至重塑相关管理机制。对于一些制度,可以先破后立,浴火重生。”何海虹的发言掷地有声。
“五一”特质培育先行一步
“三优”教育激活学校主观能动性
期末考试季,打破一张期末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评价方式,禅城校园开展了一场场别开生面、趣味十足,但又紧扣知识考察要求的游园会、知识大闯关等活动。各校从核心教育理念出发,结合自身特色和课标要求、创设具体的情景,让孩子们尤其是低年级同学们在乐学、趣学的氛围中,完成对学期综合知识素养能力的评价。
白燕小学以“夏至已至‘绿色种子’生长记”为主题,将立德、培智、健体、润美、乐劳等“绿色种子”五育课程融入闯关活动。校长何健敏说,白燕小学正致力于推进“小神农”特色校本课程,激发孩子们传承中医药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在东华里小学的知识嘉年华中,紧扣新课标要求,教师团队反复研讨设计了7个学科共42个测评项目。东华里小学副校长何粤嫦说:“嘉年华更强调综合性、通融性、趣味性、多元性,也是学校在去年基础上进行的期末综合素质测评的2.0升级版本。”
无论是主题设计,还是知识分类、形式创意,抑或是场地布置、激励措施,这样的评价方式对学校和老师们的智慧与付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禅城校园的努力和尝试都指向了课程评价改革与教学品质提升,更是落实强化“五育并举”、“五一特质”优教计划的重要内涵。
期末考试季,打破一张期末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评价方式,禅城校园开展了一场场别开生面、趣味十足,但又紧扣知识考察要求的游园会、知识大闯关等活动。
禅城教育大会推出包括“通济优师”培育计划,“五一”特质优教计划,“活力优校”提质计划在内的政策“组合拳”。其中明确,要进一步推进教育简政放权,扩大学校在教师招聘、干部聘任、职称评聘、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与参与权。
而“五一”特质中的“五”即艺术、体育、劳动等五个方面的技能,“一”即精通一项本土传统技艺,比如武术、陶艺、剪纸等等,注重提升禅城学子的品德修养、学业水平,提升禅城学子的健康素质、艺术素养和实践能力。
“我们可不可以像火箭工程师一样,发射一枚火箭!”这是惠景中学初三老师邓丽萍,在6月8日举行的禅城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素养大赛上,现场进行模拟课堂展示的一幕。
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一系列围绕中小学综合时间活动课程的研讨交流与教师素养评选等活动正在开展之中。
这些研讨活动旨在引导各校教师们从实际教学案例中,探讨课程资源开发、教师素养、课程标准、课程评价,探索和丰富具有禅城特色的劳动综合实践内涵。
作为素质教育创新发展先行区的禅城,一场场创新式评价、前沿课题教研活动的背后,以“五育并举”、“五一特质”为纲,禅城校园将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充分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和活动载体中,并于“润物细无声”中,将各自的核心教育教学理念与新课标进行着最大限度的融入与渗透。这些将为孩子们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成就智力活泼、心灵丰富、灵魂高贵的禅城学子。
同样,回应群众对禅城教育必须是“五区最好、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期盼,致力于打造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的主题下,禅城敢于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推动优质均衡发展的步伐正全方位加快。以教育大会精神为纲,更加激发教师团队创新活力,全面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围绕教师评价改革、中职学校扩容、“清凉工程”落实学校安装空调、推进“馆校联盟”建设,提升学校图书馆服务能力等系列动作,都在如火如荼推进之中。
【撰文】阎锋 梁焯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