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说 | 夏日无病三分虚,顺应天时养脾胃

广东省中医院
+订阅

“北平说”开栏语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在维持身体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张北平主任医师及消化道早癌中西医结合防治团队将通过本专栏定期推送消化疾病的养生保健及中西医防治知识,为您的消化健康保驾护航!欢迎持续关注。

广州的夏季刚来,小陈已经热的受不了了,早早便开上空调,还时不时来杯冷饮解暑。随着天气越来越热,最近他觉得浑身没劲,老犯迷糊,也没啥胃口,吃啥啥不香。难得跟着朋友吃顿小龙虾当宵夜,他还腹泻了。

小陈妈妈一看,这不就是我们广东人最熟悉不过的湿热吗,连忙煲了一大碗凉茶给小陈下下火,还变着花样菜式炒苦瓜、熬绿豆沙。可小陈喝完之后,不但胃口没变好,还一直腹泻,折腾了好几天,人也清瘦了不少。

小陈只好来到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寻求医生专业的帮助,经过详细的望闻问切,医生认为小陈的种种不适是由于脾胃虚弱,寒湿困阻中焦所致。医生给小陈解释道:“夏日无病三分虚,所以很多人都会出现苦夏的症状,但并非都需要喝凉茶清热解毒。而且由于很多人平时就贪吃生冷,导致脾胃虚弱,并不适合再使用过于苦寒的食物。”随后,医生给小陈开具了健脾祛湿的方药。

小陈恍然大悟,怪不得自己越调理越糟糕,原来是走错了方向。听了医生的建议后,小陈戒掉冷饮,再配合中药汤剂,并且趁着清晨还不热的时候适当锻炼,整个人都精神了,胃口也变好了。

【北平说】

一、为何夏日无病三分虚?

夏季炎热,且雨水多,湿热之邪蕴阻脾胃,容易出现腹胀、便溏、纳差等症状。暑热之甚时,人多贪凉、恣食生冷食物,进一步损伤脾胃阳气,而致精神疲惫,四肢无力、肢体重困,甚至恶心呕吐、经常腹泻。

这就是被人们所称之的“苦夏”,中医叫“疰夏”。与此同时,长夏是夏季最后一个月,在五行属土,其气多湿,脾与长夏相通应,故长夏多发脾胃病。

二、夏日如何顺应天时养生?

1、空调不宜太冷

空调温度以26℃~27℃为宜,睡眠时还应再高1℃~2℃。在空调房内腰腹不可暴露于外。特别是大汗淋漓时不要马上进入空调房间,否则最伤阳气。

2、注意遮阳避暑

中医认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苦夏重在预防,因此,居室及工作环境要保持通风,尽可能不要到户外过多的活动。如果一定要外出,切记戴遮阳帽、打遮阳伞,戴太阳镜、穿棉质宽松的衣裤,以防暑湿伤人。

3、运动是良方

适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胃肠蠕动,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增强机体对暑湿之邪的抵抗能力,充沛精力。可根据自身的体质、健康状况、兴趣爱好选择一些轻松舒适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步行、羽毛球、网球、游泳、瑜伽等。

4、保证充足睡眠

睡眠是养阳的最好方法,需适时休息,夜则入眠,晨则起床,使起居合乎天地规律。夜晚睡觉时敛藏阳气,让阳气休息,至早晨一觉醒来,人体阳气随太阳而升发,充满朝气与活力。

三、夏日饮食有讲究,这么吃更养脾胃

夏日在饮食上应遵循节冷饮,忌燥热,宜清淡,少肥腻的饮食原则。但针对不同的人群则应个体化选择适当的食谱。

热性体质:宜食“凉”,出现烦热,口苦口干,小便黄,大便秘结的人群适当食苦瓜、冬瓜、绿豆等可以清热解暑。

寒性体质:宜食“温”,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就是针 对这类寒性体质而言。

阳气虚:出现食欲不振、疲倦乏力、腹胀便溏的阳虚人群则需进食韭菜、生姜等固护阳气。

湿气重:则食薏苡仁、白扁豆、白术等淡渗利湿之品。

气阴不足:出汗多导致气阴不足,则食乌梅、百合、玉竹、沙参等益气养阴之品。

药膳食疗推荐

芦根荷叶粥

原料与做法:芦根15克,鲜荷叶半张,粳米100克。芦根、粳米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煮,粥熟前入鲜荷叶略煮即可。功效:清热解暑生津。

茯苓山药莲米粥

原料与做法:茯苓25g、山药50g、莲子25g、粳米200g。将茯苓、山药、莲子和粳米洗净,加水1500ml,文火煮成稀粥即可。功效:健脾利湿,养心安神。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