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桥因龙而成?这些容桂古物的来历,老容桂人都未必知道!

容桂文化
+订阅

一株古树,就是一方故土、一段历史、一缕乡愁。在容里社区,三百多年树生桥、绿榕古庙,历经百年风霜,依旧屹立如初。它们是时间赋予容桂的宝贵财宝,和我们叙说着容里岁月的故事……

容里,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由外省关氏入籍东里而建村。据《容桂风物谈》记载,“容里”顾名思义就是在容奇里面。古时称为广州府顺德县东涌都容奇堡容奇村东里,通常简称容奇东里或容奇东约,而地方口头语则称为东射(社的谐音)。人们当时亦已习惯将东区,中南区这片地方呼作“容里”。土地改革结束后,东区和中南区单独成立了容里乡政府。民国时划为容奇五坊乡;1950年后,先后改名东区、东风、容里。

树生桥公园的阿伯介绍容里历史

1951年,容里成立地方国营容里缫丝厂,是顺德重要的缫丝生产基地之一。20世纪80年代,容里大力发展工业。除此之外,容里村人杜启芝,于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容奇建立起“白皮红心”政权,为中共珠江地委机关进驻辖区作出重要贡献。

一株古树,就是一方故土、一段历史、一缕乡愁。在容里,藏有一棵三百年“高龄”的榕树。据闻,远在四百多年前,容里溪上有一座石桥名为“鹏涌桥”,是明代顺德进士黄卷所书。

历经百年风吹雨打,鹏溪石桥倒塌,行人无法从此经过,只能从其他地方摆舟渡客。聪明的村民利用鹏溪石桥两旁的榕树根上铺上木板,砌成桥面,还利用原石桥两岸有孔的竖石,让榕树的根穿石孔,直伸对岸,成为天然桥栏,充当行人扶手之用,世人称之为“树生桥”。也曾有一说法,旧时风水先生“引龙”经过这里,种下三棵榕树,树受“龙气”感召,气根延伸到对岸,形成桥。

前有文人,后有匠人,驻足凝望“树生桥”,仿佛看见旧时容里村民就坐在树下进行时空对话。如今,树生桥已成为容桂时光“十二景”之一。

在容里有座古庙,因为庙内有榕树浓荫遮日,所以名为“绿榕古庙”,庙内主要供奉北帝。

踏进绿榕古庙,可以见到庙内藏有5块碑刻,碑记内容多样,既涉及该庙详细历史也有其它内容。

该庙是顺德较少见的有较大规模及保存了原貌的庙宇,内部的壁画技艺高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2006年10月25日公布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当下容桂发展离不开各种时代契机,更离不开历史熏陶。漫步百年古庙,三百年“自然而成”的古桥,许多遗迹虽已随历史隐没,但它们正在“无声”地诉说历史荣光。

你还想听听容桂哪些老城故事?欢迎评论区分享。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