盎然广东,全国第二个国家级植物园来了!
7月11日上午9时许,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正式揭牌。据了解,华南国家植物园依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设立,核心功能区规划总面积319公顷,是华南地区首个国家植物园,也是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透露,华南国家植物园将统筹优化科研区、专类展示区和技术推广平台,以华南地区兼顾全球热带亚热带区域植物资源迁地保护为核心,建设国家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育中心和种质资源库,提升植物迁地保护能力和效率,实现物种保育两万种以上。
华南地区植物迁地保护成为重点
未来计划实现超两万种物种保育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的高等植物达3.7万余种,约占全球的1/10。建立国家植物园体系,对野生植物类群进行系统收集和完整保存,有助于维护植物多样性,永续造福人类。
2021年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时宣布,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同年12月2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今年4月18日,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
2022年6月6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广东省广州市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根据《批复》,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广州市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
资料显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植物学研究机构,前身为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于1929年创建。历经93年建设,成为中国历史最久、种类最多、面积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被誉为永不落幕的“万国奇树博览会”,有“中国南方绿宝石”之称。同时也成为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保育、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平台,也是游客日常休闲与科普研学的热门4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超百万人次。
其中,广州园区包括植物迁地保护及对外开放园区(又称展示区),占地4237亩,建有展览温室群景区、龙洞琪林景区、珍稀植物保育中心,以及木兰园、棕榈园、姜园等38个专类园区,迁地保育植物17168种(含种下分类单元)。园内的科学研究园区,还有馆藏标本115万份的植物标本馆,植物科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农业与生物技术三个研究中心。
对华南地区植物的迁地保护是华南国家植物园的重点功能。据了解,迁地保护并不是简单地将植物移植到植物园内,而是指以人工途径,将生存受威胁物种、区域特有物种或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从原产地迁往其他地域的专业机构(如植物园、树木园等)予以保护,也包括建立种质资源库保存植物种子、组织、器官等。华南国家植物园不仅植物物种丰富,本身还拥有强大的科研能力和专业人才,这对植物类群迁地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该园迁地保护植物17168个分类群,珍稀濒危植物64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37种。在“3E(Endemic本土特有、Endangered濒危、Economic经济)植物的20000-2000-20-2综合保护计划”中,计划未来3~5年华南国家植物园迁地保护物种数达20000种,筛选2000种具经济价值的种类向地方政府推荐使用,选取200种开展基于植物园的研究,选取20种特有珍稀濒危植物或特色物种开展野外回归和开发利用,评价出2种进行大规模经济利用,为中国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模式,同时为中国部分地区的植物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示范。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表示,接下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将统筹优化科研区、专类展示区和技术推广平台,以华南地区兼顾全球热带亚热带区域植物资源迁地保护为核心,建设国家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育中心和种质资源库,提升植物迁地保护能力和效率,实现物种保育两万种以上,其中经济植物6000种,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种类的95%得到迁地保育。
生态“家底”丰厚
“花城”广州为国家级植物园打下坚实基础
国家植物园为何“花落”广州?全因广州这座“花城”有着丰厚的生态家底。
据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广州现有林地面积428万亩,森林覆盖率41.6%,森林蓄积量1955万立方米;建成区绿地率4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33平方米,综合公园38个、专类公园47个、社区公园112个、游园(口袋公园)888个,建成728多公里生态景观林带、30万亩碳汇林、3800公里城市绿道。
自然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基础,建立自然保护地是最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举措。截至目前,广州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89处,总面积约11万公顷,占广州陆域国土面积的14.83%,含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地质公园等5种类型,为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系统性保护,提升了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维护生态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市是我国唯一做过两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城市。据最新一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显示,广州市记录到维管植物231科1366属3516种。随着调查力度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物种被发现,种类较第一次本底调查明显增多,丰富度也随之提升。117种植物在广州市有新分布,其中包括1个新纪录科——霉草科(大柱霉草Sciaphila secundiflora)以及石灰岩地区的1个新种——连平报春苣苔(Primulina lianpingensis)。同时,消失近60年的飞瀑草(Cladopus nymanii)在从化地区也重新被发现。这些丰厚的生态家底,为广州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资源保护管理方面,广州不断完善资源监测评估、安全保护与信息化管理,持续提升生态资源保护管理能力。全市在保森林面积24.98万公顷,其中生态公益林100%参保在2018年全国林业信息化率测评中排名第一。作为全省首个获批的国家森林城市,广州率先编制全国首个森林城市品质提升规划。“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绿化城市联盟”在广州倡导下成立后,通过加强大湾区各城市间生态绿化建设合作与交流,联合举办区域性园林园艺博览会、国际花展,共同开展森林防火、外来有害生物防控、自然灾害抵御等,有力推进大湾区生态建设共建共享。
力争建成大湾区及国际一流的科普教育营地
一直以来,作为国家4A级景区的华南植物园是广州群众以及外地游客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园艺主任王瑛对此表示,华南植物园占地接近4300亩,但还有部分地区并没有开放。“未来我们要把现有的开放区域建设得更美丽,同时开发更多区域供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参观游览。”王瑛说。
在游客群定位方面,王瑛透露去年华南植物园共接待约165万人次,其中大部分是中老年人群和青少年。王瑛表示,未来游客群的定位首先是园区周边的群众,其次是广州市内的游客,包括亲子游等。
同时,王瑛表示,在华南国家植物园成立以后,将提升休闲游玩职能,希望能够吸引更多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游客前来游玩。其中,园区正在开拓的植物与文化融合、夜间游览等项目的目标游客群或将以面向外地游客为主。
此外,据王瑛介绍,园区拥有着第一批国家青少年教育科普基地等头衔,在科普基地行业上走在前列,“未来我们希望能够把园区建设成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国际一流的科普教育营地,主要服务于广州市的中小学生以及亲子家庭。同时也将考虑中老年游客的需求,面向全年龄段进行科普教育和自然教育。”
采写:南都记者 陈卓睿 夏嘉雯 实习生 宋美莹
摄影:南都记者 梁炜培 陈卓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