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多日暴雨洪灾后,广东上周末终于迎来了晴天,气温也居高不下,全省多地市最高气温超过了35度,“不是暴雨、就是暴晒”。刚刚过去的六月,全国则经历了一轮大范围的“南涝北旱”,河南、河北、山东等多地气温超40℃。而伴随新的一周开启,中央气象台今日6时又发布了高温橙色预警:浙江四川等地局地气温可达40℃。
广东省各市县7月10日16时气温分布。
放眼全球,6月日本东京都疑似中暑死亡人数多达42人,远高于往年同期水平。此外,近期意大利中部地区最高温度已超过40℃,多地宣布进入干旱紧急状态,限制居民用水。
纵向来看,联合国发布的一份报告称,过去20年气候灾害数量增长“令人震惊”。“这和全球变暖有直接关系。”对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呼吁,“我们一方面要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少碳排放,早日遏制住全球变暖的趋势。”
全球变暖会让旱涝加剧?
从2020年澳大利亚的山火到哈尔滨的台风,从今年东京意大利的高温到中国的“南涝北旱”,为什么近年来全球的各种灾害、极端天气越来越多?
2020年,数十年不遇的严重林火灾害肆虐澳大利亚东南部大片地区,近800万公顷的森林和灌木丛被烧,林火产生的烟霾导致数百人死亡,近三十亿只动物死亡或流离失所。
同年夏天,哈尔滨在短短半个月内,连续受到“巴威”、“美莎克”和“海神”3个台风的直接影响,为1949年以来首次。“我们都知道台风向来是东南沿海的专利,结果东北的哈尔滨成为抗击台风的一线阵地。”魏科在一次演讲中感叹。7月2日,台风“暹芭”在广东茂名沿海登陆后,其残余环流一路继续北上,导致辽宁等东北地区遭遇大范围暴雨侵袭。
联合国防灾减灾署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0年至2019年,全球报告气候相关灾害6681起,环比上一个20年增长82.7%,其中,洪水灾害从上一个20年的1389起增至3254起,风暴灾害从1457起增至2034起。此外,干旱、山火、极端气温等灾害以及地震、海啸等地质相关灾害发生次数也显著增加。
“这和全球变暖有很大的关系。”魏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变暖会让旱的地方变得更旱,涝的地方变得更涝,因为旱的地方空气更不容易达到饱和性形成降雨,湿的地方空气里面含的水汽会更多,所以极端天气更多是全球变暖一个必然的结果。”
国家气候中心汛期值班首席袁媛也表示,今年高温的发生与北半球副热带系统的增强有密切关系。从更长的时间尺度来看,这是在全球变暖这个大背景下,大气变得更加不稳定,导致这种极端天气处于频发的状态,需要特别关注。除高温外,强降水、台风等天气也要引起警惕。
6月底南方的暴雨中,清远地标——江心岛受灾。记者 吴明 摄
可能叠加“三重”拉尼娜气候?
英国《自然》杂志日前称,气象学家已连续第三年预测拉尼娜现象,即可能发生罕见的“三重”拉尼娜气候事件。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指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水温度连续一段时间低于正常年份温度的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地球上长期存在的气候现象,全球没有变暖时也存在。如今,当全球变暖遇到“三重”拉尼娜现象,会对全球气候带来哪些影响?
“有研究认为全球变暖后,超级厄尔尼若现象会更多,拉尼娜会减少,也有一些研究不同意”魏科表示,“但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全球变暖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影响会加剧。”
魏科介绍,拉尼娜可能会让部分区域的极端天气变得更严重,“海水温度偏低主要是在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海水温度偏低,容易导致干旱,目前北美西部地区正在遭遇超级干旱,拉尼娜会让超级干旱持续时间更长。此外,会让东南亚地区的暴雨和洪涝更严重。”
有人认为,拉尼娜现象带来的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变冷,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全球变暖的影响。魏科则表示,拉尼娜现象会让全球平均温度稍稍微往下降一降,对全球变暖会有一些影响,但不会很大。长远来看,只要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还在增加,全球变暖的趋势就还会持续。
位于北京市怀柔科学城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
5月18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21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21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继续上升,虽然年初和年底的拉尼娜事件带来暂时的降温效果,但没有扭转气温上升的总体趋势,当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了约1.11摄氏度。
3月1日,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全国平均气温为10.5摄氏度,较常年偏高1摄氏度,为1951年以来最高,且四季气温均偏高。
早日实现碳中和,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面对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我们应该如何应对?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正是在这一年的12月12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呼吁,全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到本世纪中叶建立一个真正的全球碳中和联盟。
不过,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即使实现碳中和,全球变暖也不会很快停止。“二氧化碳是长生命期的温室气体,变暖相对于碳的排放量增加有一定的滞后性,哪怕现在达到碳中和,全球变暖峰值也要晚一段时间才能到达。”魏科表示,“不管我们现在做什么,未来三十年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基本是确定的。我们现在做所有的事情,影响的是未来三十年以后的气候。”
在魏科看来,未来三十年全球极端天气越来越多,会成为常态,“如果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全球升温趋势在本世纪后半期会慢慢降下来。只要没有达到碳中和,碳排放量是正值,全球变暖就还会持续。”
普通人对减少碳排放能做些什么?魏科呼吁:“我们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就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说随手关灯、随手关电器这些入门级的;或者在家里把浴缸改成淋浴、把吹干头发换成擦干头发、把烘衣服换成晾衣服;或者更多地选择合理的交通、更多的运动、更多的骑行,或者我们能够回收各种资源品、捐赠我们不使用的物品、做好垃圾分类、拒绝垃圾袋等。”
魏科在演讲中呼吁,大家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少碳排放。
此外,面对全球变暖下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魏科表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要为灾害做好足够的准备,“比如2020年我们南方又遭遇了洪涝,这次甚至比1998年的洪涝来得更快更急,但经济损失尤其是人员伤亡要大幅度小于1998年,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和大家防灾减灾意识的提高。”
目前,包括广东在内的南方多地强降雨仍时有发生,怎样才能做好防灾减灾?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于超表示,首先要加强对强降雨的滚动监测,特别是对前期已经出现比较强的降雨地区的监测;另外气象部门要加强与应急、水利部门、国土部门联动,做好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和城市内涝灾害的监测,提前发布强降雨和次生灾害预警,及时提醒采取避险行动。
【记者】贺达源 赵晓娜
【策划】吕虹
【海报】黄红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