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喂鸽子致小区鸽粪遍地:人与动物的冲突抑或人与人的冲突?|自由谈

南方周末
+订阅

▲ (IC photo / 图)

全文共1934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在城市里,人与动物的冲突更加激烈。城市并非动物的栖息地,与人近距离的接触,也并非自然之道,会带来各种污染、动物伤害、疾病。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国外的视频,鹿在马路上行走,浣熊在后院偷吃,看起来是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情画意。其实,对当地居民来说,浣熊入侵房屋、攻击人类,也令人头痛。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刘远举

责任编辑|陈斌

北京京华腾园小区有一座小广场,平时不少居民来这里散步、玩耍,广场有不少鸽子,一些居民就在这里投喂鸽子。有食物就会吸引更多的鸽子在附近聚集,而有了食物,城市里又没有天敌,鸽子就会繁殖起来。上百只鸽子常年盘踞在小区,居民楼墙根下、横梁上、空调外机上遍布鸽粪,鸽子在窗外筑巢更引发噪音影响,所以,小区受影响的业主反对投喂,并要求物业捕捉野鸽,然后在远郊放生。但是,物业在捕鸽子过程中受到部分喂鸽子居民的反对,认为鸽子象征和平,喂鸽子是爱护动物、奉献爱心。双方就是否继续投喂、是否能够捕捉鸽子产生矛盾。

首先,从技术上讲,这些鸽子,不是野鸽。野鸽子有原鸽、岩鸽等品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但在我国境内所有野生鸟类都受到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地方林业部门颁布的野生动物保护规定的保护,野鸽属于一般保护动物,比如麻雀。所以,捕杀野鸽子可能违法。

一般城市里广场上聚集的鸽子,其实更准确的称呼是流浪鸽子,而不是野鸽子。多数是家养肉鸽逃逸,也有少部分飞迷失方向的信鸽掺在里面。都是经过人类长期驯化,生育属性上和鸡鸭一样的家禽,在法律上也属于家禽。这就像家中的鸡在小区繁殖起来,那也是家鸡而非野鸡。无主家鸡自然是谁都可以捉了吃肉,但野鸡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捕杀是违法的。所以,最简单的办法,用陷阱、合法的以皮筋为动力的弹弓枪,都可以消灭鸽子。

投喂鸽子,喂养的人得到了娱乐,甚至爱心的满足感,但喂鸽子所需的成本实际很高。鸽子到处拉粪便很影响小区环境卫生,特别是顶楼与底楼的人,小区脏了还会影响房价;鸽子还产生很多噪音;鸽子在空调外机上筑巢还会损坏空调;此外,鸽子还有传播禽流感的风险。正因为如此,很多城市都受困于鸽子太多,很多时候采取投喂避孕药或者捕杀鸽子的办法。

所以,投喂鸽子的那点饲料钱,只是整个投喂行为带来的成本中,最小的一部分。花的钱少,实际享受的乐趣大,承担的成本少。这就是一种有着负外部性的行为,就会造成公地悲剧。所谓公地悲剧,指在无偿放牧的草地上,每个牧民都养尽可能多的牛羊。随着牛羊数量无节制地增加,公地牧场最终因“超载”而成为不毛之地,牧民的牛羊最终全部饿死。

投喂鸽子的人,实际上滥用了卫生、清洁、安全等公共资源,没有对这些资源的损害承担成本。解决公地悲剧的办法很简单,就是让他们承担成本。谁污染谁治理,出清理费、污染费、扰民费。城市管理者可以专门派人守着收费,谁喂鸽子谁交钱。

关于鸽子的争论,反映出来的是当下城市居民对动物的态度。

工业革命以来,在农业生产中,人类对自然的支配能力也加大了,人类的主要生产活动也逐步从农业转为工业生产,而人类生活的环境也由农村转变为城市。这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从实用主义转为浪漫主义,比如,暴雨这类对农业具有毁灭性打击的灾害天气,在城里人眼里变得诗意——当然,前提是城市排水系统运行良好。

在浪漫主义的引导下,人们对城市里的动物抱有普遍的好感,诗意化地营造一个“人与自然浪漫相处的场景”,显示“人类的爱心”。但真实世界远没有这么诗意。所以,有人说,主张保护野狼的美国年轻一代可能一辈子都没见到狼,但蒙大拿牧民因野狼的牛羊损失却实实在在。

在城市里,人与动物的冲突更加激烈。城市并非动物的栖息地,与人近距离的接触,也并非自然之道。这会带来各种污染、动物伤害、疾病。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国外的视频,鹿在马路上行走,浣熊在后院偷吃,看起来是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情画意。其实,对当地居民来说,浣熊入侵房屋、攻击人类,也令人头痛。

上海曾出现多起貉伤人事件。很多人认为,“貉危机”对上海来说是一件好事,这表明上海已经逐步迈入到一个更讲究生态的阶段,更加像欧美、日本。所以,也有人号召,人们应该学会与城市中的野生动物共处。

不过,中国惜土如金,给人的居住土地,一直都卡得很紧,大多数住宅都是密度非常高的小区,不是国外的低容积率的郊外独栋别墅。小区的绿化面积,对孩子、居民、宠物来说,都是非常难得的。在政策规划中,甚至没有孩子爬的地盘,更不用说貉这种具有攻击性、领地意识的动物的生存范围。所以,中国城市规划决定了中国人目前可能很难有能力去学这些诗情画意。

人类在城市高密度聚集居住,比分散居住更高效、更节能,对自然更友好。保护动物真的不差城市这点面积,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把人搬到城里来,把更多的自然留给动物,并且,在这些区域保护好动物。城市的目标,还是应该回归为人服务,以人为本。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