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广电总局召开以“弘扬新风正气,推出更多展现新时代精神气象的优秀电视剧”为主题电视剧创作座谈会,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咏雷在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古装剧美术要真实还原所涉历史时期的建筑、服装、服饰、化妆等基本风格样貌,不要随意化用、跟风模仿外国风格样式。
近期部分古装剧服化引发的网络争议,让大众关注到了当前古装剧创作中的一些问题。近年来随着古装剧频繁“出海”,古装剧已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新名片”,因此,无论是故事创作还是美术设计,都应严谨、真实还原历史风貌,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
“离地”的服化道:失了原汁原味,伤了文化自信
近期,网络上关于部分新播古装剧服化“以倭代华”的讨论甚嚣尘上。最新上线的古装剧《星汉灿烂》在开播之前也有相关争议:有网友认为在剧方发布的宣传海报中,男女演员所着服饰的腰间系着蝴蝶结,且男士的蝴蝶结和女士的蝴蝶结都遵循了和服中的蝴蝶结系法。而在正式播出的剧集中,镜头以人物近景、特写或远景为主,演员所著服装是否系了和服式蝴蝶结也看不太清楚。有网友推断,在海报引发争议后,剧方可能对成片进行了紧急处理,以求淡化争议。
而此前开播的古装宫廷爱情轻喜剧《我叫刘金凤》更是全面“倭风化”,男配角头上的日本垂缨冠和身上的日式狩衣、男主角穿的樱花图案的“龙袍”以及女主角穿的具有标准日式剪裁风格的和服都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部中国古装剧。
就连此前口碑颇高的古装励志剧《梦华录》也陷入“倭风”争议,剧中呈现的“宋果”被观众质疑更像日本的和菓子。“河南共青团”官方微博也认为剧中的果子有“以倭代华“的疑义。
中国古装剧的美术标准理应以中国传统审美风格为中心,真实还原中国古代风貌。然而不少剧组忘本逐末,将收视率、流量、商业盈利视为创作第一要义,对剧中细微却重要的服饰、妆容、造型等方面放任不管、听之任之,往往由美术、服装指导“一言堂”,再拉来所谓的“历史专家”背书,做一个服化考究特辑达到播前营销的目的。最后却被观众科普“打脸”,让“考究还原真实历史”成为一个空噱头。
作为一部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古装剧,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坚守本心,精益求精,细节问题更不能忽视。如果连布景、陈设、服饰、道具等营造古装剧氛围的最基本元素都无法尽力还原、切实呈现,那么就相当于一座大楼失去了最坚实的地基,就算故事再精彩、人物再出彩,也难以展现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文艺作品应养底气、养志气,脱离历史的、离地的服化道只会失去对历史价值的确认、对文化自信的坚守。
“在地”的服化道:传承中华文明,树立文艺新风
近年来,随着国民审美素养的提升,服化道逐渐成为观众对一部古装剧的重要评价标准。也有一大批古装剧的剧组在服化道上下足了功夫,考究历史、实地取景、斥巨资制作、一比一还原,“卷出天际”。明代背景历史剧《山河明月》就例如高度还原明朝服饰,文武百官的官服颜色按“一至四品绯色,五至七品青色,八至九品绿色”的品阶制度向观众再现;朝服和祭服所配之绶谨遵明朝开创的“补子制度”,文官着禽鸟、武官着猛兽。不少观众在欣赏剧集之余也称赞这部剧的服化是“匠心织造”。
而此前热播的古装励志美食剧《尚食》更是依据《陶庵梦忆》《乌青镇志》《阅世编》等明朝书籍再现了中华传统美食的风貌,在剧中展现出的传统美食多达1000道,很多网友都在社交网络上po出自己复刻剧中美食的“成果”。甚至连马来西亚的鸿安酒楼都复刻了剧中女主角“尚食局宫女”姚子衿所烹调的美食,原因是有食客曾专程打电话给酒楼求一碗“榴莲炖鸡汤”,这可谓是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成功“出海”。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历朝历代的奇章古籍、仪礼典制、曲艺数射、衣食住行等文化如珍宝荟萃,数不胜数,学之不尽。古装剧在展现历史变迁、人物风流的同时,更应呈现出高度还原的、在地的历史背景,考究典章、匠心复刻、守正创新,既是对史实的尊重、对观众的负责,更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
在影视作品门类中,与历史高度相关的古装剧肩负的责任重大,蕴含的意义深远。很多时候,观众观赏古装剧的过程也是学习、重温历史的过程,因而优秀的古装剧会让观众产生历史认同感、文化认同感、民族认同感。随意地化用、跟风模仿外国风格样式只能创作出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四不像”,只有坚持还原所涉历史时期风格样貌,传递文化之美,才能树立文艺新风尚。
【记者】张思毅
【实习生】张嘉怡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