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遥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
采访、文|周会霞 编辑|李慧 校对|吴政希
图|由受访者提供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指出,构建完善的中国ESG评级体系无疑是首要任务。
随着“双碳”支持政策密集部署,可持续发展与绿色金融等概念在国内蓬勃发展,追求长期价值增长、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ESG(即环境友好、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也成为投资人的重要考量因子。
在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看来,ESG强调将投资标准从传统财务绩效扩展到绿色、可持续发展、社会效益良好的公司治理领域,与绿色金融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随着ESG在国内投资界主流化趋势的显现,政府、金融机构、科研与评级机构、企业等主体应协同发力,加紧构建中国本土化的ESG理念、评价、投资话语体系,将其打造成中国绿色经济增长新引擎,增强中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影响力。
建设中国ESG评级体系
是首要任务
2020年9月,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双碳”目标,我国ESG投资由此进入发展快车道。
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中证指数公司、深圳证券交易所与恒生指数公司已累计发布134只可交易ESG主题股票指数产品。与此同时,ESG主题债券指数产品达119只,其中,2021年新增发行87只,超过了过去几年债券指数数量之和。此外,中国责任投资论坛预计,2022年中国ESG和绿色金融市场整体规模将跨越20万亿元大关。
“随着ESG投融资趋热,构建完善的中国ESG评级体系无疑是首要任务。”王遥表示,目前,外资评级机构不断扩大对A股上市公司的评级范围,国外评级方法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中国亟需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化ESG评级体系,以纠正境外投资者的认知盲区和偏差,增强对他们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了解和投资信心。
《科技与金融》通过统计MSCI公布的多家A股公司的ESG评级结果发现,获得行业领先评级的企业(AA级或AAA级)的比例较小。仅以参与该评级的56只证券股为例,其中获得行业领先评级的企业仅占7%。
其实,早在进行环境领域的学术研究时,王遥就意识到,即便是领先的ESG国际评级机构也尚未建立起适合于中国环境的评价体系,而国际相关方法学缺乏对中国特色的考量,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本土的数据研究,这也使得国外评级机构对中国企业ESG评级结果系统性偏低。
针对中国ESG评级标准如何在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寻求平衡的问题,王遥认为,现行国际通用的ESG标准构建最初主要是基于欧美发达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原则而制定,缺乏对不同地区、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文化背景的资本市场的多元化考量,并未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导致其难以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式有效披露与衡量中国市场与企业的ESG行为。
她认为,中国的ESG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在参考国际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基础上,还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特点逐渐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化的ESG指标内容,如添加“生态文明”“扶贫”“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可持续议题。“我们要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重,取长补短,建立具有本土化、系统性、普适性和普惠性的中国ESG指标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7月,王遥所在的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已根据中国本土化指标体系与数据,与德意志交易所集团下属Qontigo指数公司STOXX系列指数团队共同编制了STOXX-IIGF中国A股ESG指数,该指数也是国际首条应用中国本土化指标体系与数据的ESG指数。
ESG信息披露
可以助力企业低碳转型
2022年5月,《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2022)》(下称《指引》)正式实施。《指引》在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沟通内容中首次纳入ESG。
事实上,自2003年开始,中国监管部门和交易所就以环境为重点分领域逐步推动上市公司进行ESG相关信息披露。据《中国上市公司ESG发展白皮书》显示,从2009—2021年,披露ESG相关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已从371家增至1112家 ,ESG信息披露的主动性逐年上升。
王遥将ESG视为现代企业价值体系的一个新内涵,用ESG定义的“好企业”既反映了可持续的未来增长逻辑,又代表了时代的价值认同。
“ESG信息披露可以助力企业低碳转型!”王遥肯定地指出,通过ESG信息披露手段不仅可改善企业进行信息披露时存在的质量参差不齐、选择性披露等问题,还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客观、明确地识别“绿色”和“转型”项目并给予资金支持,可为企业带来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维度的提升。
她建议,可从提高公司ESG信息披露意识、提升ESG信息披露内容质量和完善公司ESG管理架构三个方面入手,推动企业ESG信息披露从被动向主动转变。
具体而言,政府及监管单位需帮助企业充分了解ESG与企业转型发展的重大关联性,强化企业风险研究和转型意识,从外部引导转向内生发展动力。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应制定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对ESG定量指标内容的披露,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针对金融领域普遍存在环境信息披露较为薄弱、企业环境信息不完整、及时权威的信息整合存在壁垒等现象,她建议采取强制环境信息披露方式,建立全国性环境信息披露查询平台,以打破信息不对称可能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
对于企业自身而言,王遥则认为可以结合其治理现状、营业规模和业务的社会影响力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ESG治理架构。例如设置ESG管理委员会,发挥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ESG管理职能,以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度。又如把ESG事项作为企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ESG管理的内部机构和相关人员职责,协同范畴ESG管理工作,逐步完善决策、监管以及执行的管理架构,审议并监督ESG相关事项。“企业要制定内部长远ESG管理方针,真正把ESG治理融入企业战略中。”王遥说。
《科技与金融》通过分析猎聘、智联招聘等网站发现,除了北控水务、阳光电源、小鹏汽车等专注新能源环保产业的公司,百度、小米、字节跳动等多家互联网科技企业也正在招聘ESG相关岗位的人才,具体职位包括ESG咨询和报告服务顾问、可持续发展经理、低碳能效审核员等,主要负责公司内的低碳、节能、环保、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相关的咨询、审核和管理工作。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加强对ESG理念的重视度。
打造中国经济绿色增长新引擎
需多方协同
“双碳”目标将绿色投资、ESG投资推向风口,但要真正发挥绿色金融的影响力,不仅需要政策支持,真实、有效的ESG数据支撑和企业实践,还需要配套的市场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多省市均将“发展绿色金融”作为金融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的重点工作方向之一,不断探索研究制定绿色金融发展专项规划与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王遥认为,作为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市场带动者和ESG的重要主体之一,金融机构也需大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打造中国经济绿色增长新引擎。
“当下我国的绿色投融资仍持续存在巨大资金缺口,引导更多的公共和私人资本流入绿色领域投资仍是最迫在眉睫的问题。”王遥表示,金融机构需持续发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能力,通过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保险和碳权益等多种形式,撬动民间绿色投资,如加大低碳减排相关技术与商业化应用的资金流入,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方面的项目投资,缓解环境问题对于财政造成的压力,推动国内绿色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在CCUS(碳捕集技术)等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还处在逐渐推进的过程中,绿色金融对其前期资金的支持就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支持传统高碳密集型行业转型方面,王遥建议大力发展转型金融,为高碳行业实现“双碳”目标过程给予资金支持,避免“一刀切”撤资而引发的产业连锁打击,进一步扩大市场的应用与选择范围,拓宽转型金融的投融资渠道。
“金融机构还需持续提升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创新。”王遥补充到,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碳金融相关产品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初步探索,但在ESG相关产品方面的创新实践较国际市场而言还存在不足。她认为,金融机构可通过借鉴国际通用标准,结合我国金融机构实际情况和条件,主动推广气候环境的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通过量化工具切实开展环境压力测试工作,积极推动产品创新,提升各个市场主体参与碳金融和可持续金融实践的积极性。
最后,金融机构还可通过与高校、智库等机构进行合作及共享绿色金融相关信息成果来不断提高自身绿色发展的意识与能力;通过加强与其他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借助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可持续金融网络等国际交流平台,积极参与国际气候风险金融防范体系的建设。
近年来,在我国监管部门“自上而下”的政策指引下,中国ESG投资和绿色金融发展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激发了市场“自下而上”的积极反应。王遥坦言,这是政府、金融机构、科研与评级机构与企业等相关参与方齐心协力的成果。“中国未来的绿色金融发展仍需要各相关参与方的共同努力!”
· 文章版权归本编辑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如需获取转载、合作、采访等需求请到微信公众号菜单栏,获得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知网、今日头条、南方号等相关平台上关注我们。
本文刊登于《科技与金融》杂志
2022年6月刊
欢迎点击图片 订购本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