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增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增城区文化馆指导,新塘镇非遗生活馆联合增城区暨实学校举办的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增城区暨实学校举行。
用剪纸讲好增城故事
当天,活动邀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城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何丹凤进课堂授课。她通过现场讲解、示范实操,结合荔乡风土人情、名诗佳句,用剪纸讲好增城故事,引导学生更深入了解剪纸这一非遗的历史由来、文化特点、创作方式等,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锻炼动手能力。
时下正值增城荔枝丰收季节。何丹凤以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经典名句为切入点,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气呵成给学生们展示了字字不断、无稿剪书字镶物象的剪法。
另外,蝴蝶的“蝴”音谐“福”,助教老师现场一对一带教学生对折剪法和四折剪法剪蝴蝶创作,用剪纸的符号进行装饰,将剪纸与本土人文风貌有机融合,用剪纸讲好增城故事。
粤曲悠扬育人心
新塘罗派艺术粤剧与粤剧道具讲解、《林冲风雪山神庙》表演、现场教导学生学习粤剧舞剑和马鞭动作……增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罗派艺术粤剧传承人谢运洪通过现场宣讲、亲身示范、互动体验等方式向学生们详细介绍了粤剧文化相关知识。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地区等粤人聚居地。粤剧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2009年,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增城,粤剧粤曲更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民间粤剧粤曲曲艺社和私火局(曲艺社)一直活跃在基层,曲艺人才辈出。
据了解,活动还将通过教师讲授、非遗传人进课堂、参观动手实践操作、优秀作品展览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对增城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内涵,保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近期,学校已经和瓜岭村、新塘镇非遗生活馆签约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增城区暨实学校德育副校长姚林介绍,“新塘镇非遗生活馆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公益课程,会借这个机会把非遗课程请进校园,帮助孩子们接触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多元的课程,促进文化素养全面提升。”
来源:广州市增城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张丽 何广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