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粤港合作丨CEPA签署后,粤港经贸合作有了哪些新动向?

党史精读
+订阅

风起南海之滨,潮涌香江两岸。1997年至2022年,历史又向前行进了四分之一世纪。回望25年,香港依托祖国、面向世界、益以新创,不断塑造自己的现代化风貌,继续保持繁荣稳定。

2003年6月29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签署,此后又陆续增加若干补充协议、子协议,饱含着中央支持香港发展、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决心。

深圳前海周大福港货中心挑选港货的深圳市民。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深圳前海周大福港货中心挑选港货的深圳市民。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CEPA签署以来,粤港两地经贸关系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合作形式从“前店后厂”到“统一市场”转变,合作范围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合作机制从民间自发向政府主导推进。经贸关系的演变为两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促进了粤港区域一体化进程。

时光流转,粤港情谊愈加醇郁。从早期的“前店后厂”到CEPA再到粤港澳大湾区,粤港两地在经贸、文化、金融、旅游、科技、教育和青年交流等多方面建立起互惠共赢的紧密关系。同心向前,站上新起点的粤港合作,必将谱写更加绚丽的新篇章。

港珠澳大桥。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港珠澳大桥。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粤港经贸合作早期以“前店后厂”为主

20世纪60至70年代,香港利用独特的地缘和人缘优势,大力发展服装、玩具、塑胶、电子等产业,成为国际贸易、金融、航运中心,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方针,促成粤港经贸合作的起步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对外经济活动日益活跃。此时的香港劳动力、土地、费用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制造业开始向广东大量转移,工厂和生产工序逐步迁移至珠三角地区,从而形成“前店后厂”格局。

进入20世纪90年代,港商对广东的投资出现了期限延长、范围扩大、金额增加的变化,但两地合作仍是以垂直分工为特征的“前店后厂”模式为主。这一经贸合作模式加速了广东产业结构的变化,助推广东工业化发展。1996年,香港在粤所设的“三资”企业及“三来一补”企业达6.6万多家。

CEPA出台之前,粤港经贸合作日趋成熟,但合作的领域、范围、水平受到限制,合作机制以民间自发性合作为主,合作模式以“前店后厂”的制造业合作为特征。这一阶段,政府的主导作用并未明显体现,其影响与干预主要表现为对内地投资环境的构建与改善。

其中,两地间交通运输能力的提升,对粤港经贸合作发展有着重要影响。1978年12月9日,广东省计委、经委、航运局、外贸局、财政局、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联合向国家计委报告,要求批准使用银行外汇贷款买船,以扩大港澳线的运输能力。国家计委经过研究,同意批准了这一报告。

1978年11月17日,广州至香港的客运气垫班船正式通航。1980年1月11日,穗港水上客运航线恢复。1979年4月,广州直通九龙的首次旅客列车正式开通。

在航空方面,1978年10月广州至香港的包机飞行航线成功开辟。据统计,至1984年10月底,全省已开放口岸22个,直通港澳的客运航线21条。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与粤港澳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港澳商人前来广东投资兴办实业,广东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合作机制从民间自发转向政府主导

香港回归后,粤港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从整体而言,仍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的经贸合作。以“前店后厂”式的制造业跨境生产为主体的合作模式,带有较大自发性和分散性,产业分工和协作的层次较低,合作范围较窄,已不能满足两地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长远看,“前店后厂”的合作形式使广东经济的持续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也阻碍了香港的产业升级。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香港政府积极调整经济思路,而广东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广东企业不再满足扮演“厂”的角色,粤港经济合作由此出现了新的发展契机。

2001年12月19日,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向中央政府建议:香港和内地建立类似自由贸易区的区域经贸组织。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中央政府的积极回应。2003年,内地与香港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

作为“一国两制”原则的成功实践,CEPA开启了粤港两地经济合作的全新发展阶段,是内地与香港制度性合作的新路径。此后,粤港两地合作呈现新的发展特点,为两地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极大促进了粤港区域一体化进程。

在合作形式方面,随着CEPA的实施,粤港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前店后厂”模式逐步转化为以建立“统一市场”为前提的“厂店结合”模式。为适应粤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求,政府不断发挥主导作用,建立有利于产品、服务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市场”。CEPA实施以来,深圳湾口岸、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相继开通,机场、航运港口设施不断升级。

港珠澳大桥。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港珠澳大桥。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在合作范围方面,CEPA的签署降低了港澳资本在内地开设外贸公司的门槛,引发港澳资金进入广东的第二次高潮。与之前不同,此次高潮以港澳服务业向内地渗透、扩展、转移为特征,香港服务贸易业加快了进入广东的步伐,广东利用港澳的资金得以迅速增加。2006年广东与港澳新签合同协议数为5883宗,合同金额为147.7亿美元,与2002相比增加了77%。此后,粤港在金融业、物流业、专业服务、旅游业等方面都有了日趋成熟的合作经验。

在合作机制方面,政府主导的自主性合作机制是CEPA实施以来两地经贸关系最显著的特征。在CEPA实施之前,粤港两地之间的经济合作主要是在市场的引导下,由企业和商人推动。CEPA实施后,两地政府从有利于区域充分融合的角度制定了与 CEPA 配套的政策、措施以及应变策略,尤其是构建起粤港合作的长效工作机制。在政府的推动下,粤港两地进入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合作阶段。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如今,随着大湾区建设步伐加快,软硬联通协同发力,一项项体制机制障碍被破除,创新要素跨境流动更加畅通,粤港澳三地正从合作迈向融合,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加速形成。从早期的“前店后厂”到CEPA再到粤港澳大湾区,粤港心相通、情相连,携手共绘“同心圆”,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更多精彩|史话粤港合作|东深供水工程:悠悠东江水,五十余载粤港情

【参考资料】

洪晓霓:《CEPA背景下粤港经贸合作关系的演变》,广东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深圳,2018年12月;

陈广汉等:《粤港澳经济关系走向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张烁 程龙:《昂首阔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人民日报》2022年6月28日第8版;

张烁:《香港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人民日报》2022年7月1日第5版;

黄宝仪 胡若璋:《香港特区政府驻粤办:发挥港优势 让两地疫后流动更频密》,《香港文汇报》2022年6月23日A8版

【联合出品】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南方日报

【记者】龚春辉

【出品人】丁少红 龚春辉 洪晓霓

编辑 董晨晨
校对 洪江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