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老人家给我的回话,我明白要在这里要好好改造、赎罪,认真改造才是我回家的唯一出路。”日前,在广东英德监狱服刑的阿林(化名)再次流下忏悔的泪水。8年前,他因故意伤人锒铛入狱后,一直在求被害人家属原谅。
最终,阿林借助英德监狱开展的“认罪悔罪赎罪”专题教育活动和被害人谅解促成行动,与被害人家属“关系破冰”。
近年来,英德监狱还通过对服刑人员进行感悟教育,让其树立改造目标;鼓励服刑人员积极履赔;鼓励举报涉拐卖及被拐卖妇女儿童线索等形式,帮助服刑人员深刻反思犯罪行为、认清危害性、深挖犯罪根源,用实际行动完成自我“救赎”。
真心忏悔 盼求谅解
2014年前,阿林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一家人的命运,在2014年发生巨变。
当年,阿林的妻子小文(化名)觉得其沉迷赌博酗酒,于是提出与其离婚。阿林不同意且因求和失败后,气急败坏,亲手杀害了妻子,被判处无期徒刑。
自此,这个家散了。
据英德监狱副监狱长黄旭生介绍,刚入监服刑时,阿林因自责,成天装疯卖傻、消极改造。直到一次教育谈话,阿林才坦言,想通过监狱的帮助联系前岳父母表达真心悔过、请求谅解的想法。
“了解情况后,我们几个科室、监区和分监区研究部署,开展谅解促成活动。”英德监狱“亲情帮教小分队”帮助阿林录制了一段视频,并奔赴怀集县其前岳父母家走访。
这一次奔赴,并不容易。
因为痛失女儿,老两口不愿见到“亲情帮教小分队”的民警,甚至不愿听到与阿林相关的内容。
“如果我们直接去他家,不仅不礼貌,效果也不会好。所以我们依托‘一平台五机制’开展谅解促成行动。”黄旭生所说的“一平台五机制”即“监狱+司法”合作共建一体化平台;“ 监狱+监区”上下联动、“理赔+谅解”改造激励、“实地+云端”走访帮教、“定期+即时”分析研判,及“跟踪+反馈”闭环管理等举措。
在“亲情帮教小分队”上门前期,监狱就与当地司法、公安、街道等相关部门充分沟通,先由其他部门多次上门沟通,打开被害者家属心房。
“对不起,真的对不起……我知道错了,请求你们的原谅!”民警播放了阿林录制的忏悔视频。看到这,老两口也忍不住边看边流泪。
服刑人员录制忏悔视频
最后,在民警的建议下,阿林的前岳父给予了阿林日思夜想的回应。
自那以后,两家人渐渐有了往来,阿林与小文的儿子常常到外公家探望老人。狱中的阿林更是积极改造,将积攒的报酬寄给前岳父母。“之前我的愧疚感没有地方释放,这个活动对我触动很大,仿佛一个灯塔,让我看到了光芒和希望。不管老人家原不原谅我,我都要改过自新。”阿林说。
回头是岸 积极履赔
同样在监狱积极接受改造的还有服刑人员阿布(化名)。6年前,他因故意伤害罪,被判15年。
自那时起,阿布一直处于自责、懊恼中,去年6月6日,仅小学毕业的他,一笔一画向被害者家属写下赎罪谅解申请书。
“我不知道怎么样对您说请求原谅,更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个巨大悲痛,但今日我还是鼓足勇气,给您写一封表达我万分愧疚的请求信……”阿布坦言,当年因为自己的无知、冲动和交友不慎,酿成了悲剧,对被害人家属带来巨大的伤痛和损失,所以希望尽自己最大能力,补偿被害者家属。
今年3月25日,阿布将自己服刑期间存下的劳动所得转入了“专门账户”中,随时准备着用来履行民事赔偿。
积极履赔是英德监狱依托“三方四家”联席会议平台,拓宽服刑人员没收全部财产、交纳罚金、追缴、责令退赔的履行途径。
“为了做好教育改造工作,我们坚持‘从心开始’的教育理念,打造‘向善’监区文化品牌,有针对性开展认罪悔罪赎罪教育。”据英德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刘杨介绍,从入监开始,服刑人员就要接受《百日无违纪讲座》《谅解促成纪实片》等7场次认罪悔罪教育课程;服刑中期,监狱持续推进“犯罪危害及成本教育”“被拐卖妇女儿童线索检举揭发教育”“履行财产性判项专题教育”“袭警案加刑警示教育”“谅解促成正面案例教育”等系列专题。
此前,英德监狱已将服刑人员提供的涉及拐卖妇女儿童的线索信息移交相关部门进一步侦办,其间,还帮助一名自幼被拐的服刑人员找到了亲生母亲。
服刑期结束前,监狱还会对即将回归社会的服刑人员开展《最美的回家之路》专项教育,开展理论和实操教育,计算犯罪成本、模拟社会的学习、生活、就业等场景,以提高其守法意识。
【记者】关喜如意
【通讯员】温海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