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留耕堂,不算到沙湾
今天,小番带大家来到
位于番禺区沙湾古镇沙湾北村的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留耕堂
感受到这座始建于1275年的
何氏大宗祠的厚重与沧桑
留耕堂的堂名源于明代大儒陈献章写的对联:“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
心田,将人之内心喻为一块田地,内藏善与恶的种子。田地下种会长五谷荑稗,善与恶在内心也随缘滋长。
心田留与子孙耕,是希望子孙后代多做善事,多积阴德,将祖宗开创出来的“诗书世泽”代代相传。
耕种好心田,要让它长出五谷,成为积善人家,而不是长出荑稗,玷污族望。
心田不过是一块“方寸良畴”,人人共有,但要耕好它也着实不易。
留耕堂是广东省地方民间
乡村祠堂建筑设计的典型代表
是何姓家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历经元、明、清各朝
祠宇曾多次扩建和重修
至今已走过747个春秋
林立的旗杆石
昭示着留耕堂所代表的家族在当地的名望
留耕堂经1984—1986年、2009—2011年两次修缮,建筑本体与各类工艺保存完整,保护管理状况良好。
留耕堂平面呈南北长条形,该祠自南向北依次为大池塘、大天街、正门、牌坊、钓鱼台、中座、天井、后座及东、西廊和村祠,具有布局严谨、规模宏大、造工精致、轩敞雄伟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精巧的岭南建筑艺术。
该祠堂占地面积3334.25平方米,总面阔34.10米、总进深82.08米,建筑覆盖面积2033.94平方米。中轴线主体建筑由五开间、五进深组成,分别为头门、仪门(牌坊)、拜厅、象贤堂、后寝沙湾留耕堂。祠的东西山墙多以蚝壳建造,南北山墙多为青砖。主体两侧分别建有钟鼓楼、祠仆居室、庑廊、衬祠等,与祠等深。祠外两侧为青云巷。
留耕堂充满忠孝情怀
留耕堂的头门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建前后须弥座包台;门前设砺石大鼓一对;门上彩绘门神;檐下施交手如意斗栱;梁枋、驼峰、檐板等遍刻奇花异卉、飞禽走兽和人物故事纹饰,刻工精巧、透凸玲珑。
巧夺天工的石雕艺术
仪门建于砺石须弥座上,面阔三间、深两间,为八柱三门三楼庑殿顶牌坊,顶脊灰塑“回龙”一条,为远近古建筑所无;檐下施交手如意斗栱;明间阳刻“诗书世泽”石额,由广东著名理学家、书法家陈献章书;背面阴刻“三凤流芳”石额。北宋政和年间,何氏得姓后的第五十代何棠、何栗、何榘兄弟三人同中进士,时称“何家三凤”,故题为“三凤流芳”。
“三凤留芳”牌坊
留耕堂拜厅前建须弥座月台,束腰15方砺石华板分别雕制象征祥瑞的飞禽走兽、花卉树石纹饰,刀法古朴、浮凸玲珑,保留明雕刻风格。
拜厅与象贤堂依《明会典·品官家庙》所定“五间七架”规制,由28条木石大柱结合山墙支撑,屋顶为前后双坡硬山顶、梁架勾连搭结构,为远近古建筑所罕见。后寝沙湾留耕堂前设檐廊,内分左、中、右三间并各建神龛,祀何氏历代先祖牌位。
留耕堂体现高超的雕刻艺术
在古时候,何氏族中长者可享受养老金(“荫”钱),大宗祠每十年举办一次隆重的寿宴(“饮锦”大宴)。族中后辈免费读书,取得学业功名的将得到分级奖励,形成了一整套分荫奖学的制度,文武人才层出不穷。
在战争年代,何氏家族更实施了不少济世利人的善举。例如,成立“建设救济委员会”,将原本用于沙田耕作管理的树本堂改办为医院、贫儿教养院等。
留耕堂涵藏了底蕴深厚的家风家教
留耕堂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经过747年的积淀
留耕堂已成为凝聚何氏宗族文化
和岭南建筑文化的精髓
是沙湾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该祠由于在古建筑历史、艺术和宗祠文化上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存价值,1985年被著名考古专家夏鼐所率的文物专家组誉为“古建筑综合艺术之宫”。
2019年,留耕堂成功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提升了沙湾古镇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力,吸引国内外广大游客前来了解岭南文化、祠堂文化,有力推动番禺区全域旅游西部岭南文化生态旅游片区的建设。
来源:番禺融媒记者 潘伟璘
通讯员 何若飞 袁红娟
编辑:苏斓
校对:霍敏锋
审核:赵一清
复核:胡璐斯
签发:李文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