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虾让农民创收26.56亿元!广东海洋大学如何作出乡村振兴妙手文章?

南方农村报

0  南方农村报 梁春桥 拍摄

盐碱地变致富良田,近三年粤西地区推广种植海水稻7万多亩,农民增收3500多万元;珍珠贝“海选1号”新品种助力创造就业岗位收入及产业分红增收高达近8000多万元;南美白对虾“兴海1号”新品种,为虾农创收26.56亿元……近几年,广东海洋大学交出了这样一份科技兴农的耀眼成绩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人才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强调,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强化科技、信息、金融等支撑,推进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作为涉农高校,广东海洋大学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育,对乡村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的推动作用更为直接。尤其是广东作为我国第一水产大省和全国最大的“南鱼北运”基地,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代表的涉渔院校当仁不让肩负起广东省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担。业内人士预测,在广东从事水产养殖一线工作的大学本科生,超过1/3来自广东海洋大学。

以“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为人才培养特色的广东海洋大学,是如何在建校87年里为国家和地方培养超30万高素质专门人才的?这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又是如何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为乡村产业振兴输送源源不断的科研力量?

广东海洋大学为乡村产业振兴输送源源不断的科研力量

01

水陆并进开展种业“芯片”研发

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6月初,由广东海洋大学牵头申报的广东省南美白对虾现代种业产业园正式获批立项,这是我国首个省级水产种业功能性现代农业产业园详情>>>。据悉,产业园计划投入资金1.01亿元,打造南美白对虾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联合体平台,并建设成为全国对虾种业核心技术创新区和种业振兴发展引领高地。到2023年,实施主体的种业产值将达到1.5亿元,年生产自主选育亲本数量在30万尾以上,培育苗种数量超过1000亿尾,良种覆盖率超过养殖面积的90%,为我国逐步解决南美白对虾种虾“卡脖子”难题贡献力量。

“推动广东实现种源自主可控、种业自立自强,是我校对自身的目标要求。”广东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谭北平谈到,“打好种业翻身仗”是广东海洋大学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好种业翻身仗”。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正成为中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的焦点。

“当前,我校紧紧围绕种业振兴重点任务,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现代种业产业格局,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力争在水产、农作物、畜禽种业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创建品种创新能力强、扩繁生产规模大、生产管理操作规范、推广服务体系完善的种业发展模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谭北平表示,近年来,广东海洋大学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地区的战略需求,立足学科优势,聚焦种业“保、育、测、繁、推”五个关键环节,持续发力开展原始创新、原型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并重点实施“卡脖子”技术攻关,为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创新海洋育种技术,是广东海洋大学助力“蓝色粮仓”种业振兴的重要发力点。以其培育的两个国家级农业新品种——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和凡纳滨对虾“兴海1号”为例,前者为促进南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后者则为我国对虾产业摆脱国外亲本控制、提升产业竞争力作出突出贡献。据统计,2016-2021年,广东海洋大学与广东尊鼎珍珠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在雷州市流沙港进行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品种与配套养殖技术示范应用,通过技术、管理、专业入股等方式,累计为流沙村及周边村庄提供超600个就业岗位,154户参与入股分红,同时创造就业岗位收入及产业分红增收高达近8000多万元。

凡纳滨对虾兴海一号

凡纳滨对虾兴海一号

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

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

邓岳文与梁飞龙教授检查苗种

邓岳文与梁飞龙教授检查苗种

在农作物种业方面如何拓展“藏粮于地”空间?广东海洋大学选择集中开展耐盐碱水稻技术攻关。通过多角度、全方位开展耐盐碱水稻的基础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广东海洋大学培育植物新品种近10件,形成了包括海优2号、万胜优天弘4号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今年4月,科技部正式批复广东海洋大学作为依托单位,承建国家耐盐碱水稻创新中心华南中心,重点开展南方耐盐碱籼稻培育攻关。配套种质技术的不断改良,让海水稻亩产从200多斤提升至900多斤,产业化发展下农民亩均增收了1500-2000元;而5000多亩“海红香稻”科技示范基地的建立,不仅让技术辐射面达20万亩以上,还构建了“高校+农户+订单农业+互联网”海水稻产业新模式,带动沿海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推动水稻产业转型升级。

周鸿凯教授、江行玉教授在三亚对杂交海水稻海S系列测产

周鸿凯教授、江行玉教授在三亚对杂交海水稻海S系列测产

耐盐碱水稻晚造收获现场

耐盐碱水稻晚造收获现场

畜禽良种繁育方面,广东海洋大学也在怀乡鸡、贵妃鸡、麒麟鸡三大特色鸡种和湛江鸡品牌建设上卓有成效。怀乡鸡、贵妃鸡于2011年入选《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家禽志》,麒麟鸡成为广东省的一张亮眼的种质资源名片,湛江鸡则在2017年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立足全产业链,聚焦现代生物种业、海洋牧场等关键技术,广东海洋大学将充分整合创新资源谋划开展工作。”谭北平表示,学校将以水产、农作物和畜禽三大种质资源库为重要平台,利用三年时间完成水产种质资源家底普查,开展畜禽动物遗传资源创新利用,进一步挖掘、用活优质种质资源,助力广东构建多维度、广覆盖的种质资源库和种质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帮助建立适合广东省特点的标准化、规模化种养殖技术体系和模式。

02

立足本地特色优势深耕挖潜 

打造乡村振兴范本

日前,湛江市乡村振兴研究院乡村组织振兴研究中心农牧产业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相继揭牌,广东海洋大学分别与麻章区委组织部、遂溪县河头镇签订了课题项目、帮扶项目协议,标志着湛江市乡村振兴研究院的建设工作迈出了坚实步伐。

湛江市乡村振兴研究院于今年4月由广东海洋大学领衔建设,同期揭牌成立的还有湛江市预制食品研究院。谭北平表示,广东海洋大学将发挥学校科技创新力量在乡村振兴和预制食品的牵引、撬动和赋能作用,将其打造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库”“成果库”“智力库”,为湛江、粤西乃至全省乡村振兴共享更多“湛江方案”。

湛江市乡村振兴研究院乡村组织振兴中心揭牌

湛江市乡村振兴研究院乡村组织振兴中心揭牌

湛江乡村振兴研究院农牧产业绿色发展研究中心揭牌

湛江乡村振兴研究院农牧产业绿色发展研究中心揭牌

湛江市预制食品研究院揭牌

湛江市预制食品研究院揭牌

据悉,湛江市乡村振兴研究院立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通过设立12个分类研究中心,分别加强水产产业、农业绿色发展、农产品储运与精深加工、乡村文化、乡村人才、乡村生态、乡村医疗卫生、乡村教育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湛江模式”,助力湛江经济社会发展。而预制食品研究院则以“面向企业、务实创新”为理念,以解决行业、企业技术难题、满足市场需求、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为导向,围绕海洋预制食品原料生产、产品开发、食品添加剂、质量安全控制、包装设计、机械装备、冷链物流、市场销售、文化传播等全产业链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协同攻关,将有力促进海洋水产品的营养化、预制化开发,为预制食品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全面带动广东海洋预制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

“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华南地区唯一以海洋水产加工为特色的一级学科博士点,也是广东海洋大学牵头成立湛江市预制食品研究院的重点学科优势。”谭北平表示,广东海洋大学将以预制食品研究院为阵地,深挖湛江市海洋预制食品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打造集预制食品全产业链基础研究、产品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内一流的海洋预制食品研究中心。

食品科技学院专家指导生蚝包(预调制食品)生产加工过程

食品科技学院专家指导生蚝包(预调制食品)生产加工过程

03

发挥人才摇篮培育作用

定向分类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乡村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

作为一所海洋水产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是培育海洋产业、滨海热带农业乡村振兴人才的摇篮,也是粤桂琼海洋水产及热带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有效供给的核心力量。一直以来,广东海洋大学积极承担科技支撑、文化引领和社会服务的责任,坚持“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三能”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乡村振兴各级各类技术应用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建设乡村人才队伍方面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学校的人才培养战略是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地定向分类培养,重点加大高精尖端、技术创新等高端型人才培养,以及开展‘土专家’‘田秀才’等懂经营、善管理的乡土实用型人才培养。”谭北平介绍,在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领域,学校有水产养殖、水生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等涉农本科专业10余个,水产养殖、作物学、畜牧学等一级学科博士点或硕士点,以及多个农业专业硕士学位点。而在成人高等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领域,学校有继续教育学院和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分院(合署办公),在读生1.5万余人,为社会输送了大量涉农人才。同时,广东海洋大学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省级示范(综合类)基地以及正在申报的省乡村振兴培训基地等平台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训,自2019年以来累计培养高素质农民、精勤农民、农业农村管理干部、农业技术人员等乡村振兴人才近10000人。

广东海洋大学承办职业农民(精勤农民)培育培训班

广东海洋大学承办职业农民(精勤农民)培育培训班

【统筹】庹朝均

【作者】梁春桥 李思敏

【通讯员】欧卫军 张艳梅 伍彬 梁缘

【来源】南方农村报

编辑 杨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