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真是一家县级医院吗?”高州市人民医院是广东山区的一所县级医院,多次被中办、国办、中央深改组和国家各部委点名表扬,助力高州市成为广东省唯一的“国家级医改示范县(市)”,提前4年实现“大病不出县”医改目标,DRG能力指数在广东省131家三级综合医院排名第18,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高水平医院”。
每年到高州市人民医院观摩学习的团队和个人不下300批次,每个人参观完医院离开的时候,心里难免萌发一个共同的念头:“这真是一家县级医院吗?”
细数高州市人民医院所取得的成绩,或许你也会发出一声感叹:“省级医院也这样了吧!”
高州医院多次被中办、国办、中央深改组和国家各部委点名表扬,助力高州市成为广东省唯一的“国家级医改示范县(市)”;2014年晋升三级甲等医院;2016年率先实现县域内住院率95%,提前4年实现“大病不出县”医改目标;年出院11余万病人中,有42%来自高州以外;年心脏手术量超过3000例,70%以上来自高州外,位居全国前列;2018年获国家卫健委等六部委定为粤东西北地区唯一的全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2020年DRG能力指数在广东省131家三级综合医院排名第18;2021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高水平医院”;拥有5个省级专科、2个高校学科、6个省级研究基地;1个博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现有在站博士后13人,有20名博士、150名硕士加盟高州医院,全院拥有高级职称469人。
县域医院如何走出“省级步伐”?让我们跟随高州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茂生、院长朱秀龙的讲解,来探寻其中的奥秘。
聚人才:甘做人才“垫脚石”
人才是发展最大的资本。对大多数县级医院来说,缺人才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博士等高端人才鲜有到县医院就业的。然而,上述数字折射出,高州市人民医院无疑掌握了吸引人才的“密码”,已成为人才的“聚宝盆”。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王茂生曾在多个场合强调:“人才是驱动医院发展的最稳固支撑。医院要为人才服务,努力建好平台、提升平台,甘做人才的垫脚石,让人才工作得开心,把力量汇聚到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改革保障中去。”
朱秀龙则表示:“医院的发展主题是高水平、高质量,核心则是优质人才资源扩容,我们要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拥有更广阔的舞台。”
这些话很朴素,却句句落在医护人员的心坎上。
2021年3月,我国慢性肾脏病规范化诊治的主要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时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肾脏病质控中心专家组专家、广东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原主任、博士生导师史伟教授入职高州市人民医院,一年后,他深有感触地说,“来高州医院是来对了,这里是一个可以发挥价值、大展拳脚的舞台。”
据了解,高州市人民医院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顶层设计,坚持人才外引和内培的“双轮驱动”战略。通过优化政策支撑、投入支撑,薪酬重点向临床一线、高风险、高技术的人才岗位倾斜,以“急救-护心-强肾-壮肺-促健”为路径培育优势专科平台群,增强引才、育才、聚才的“强磁场”。优质平台,科学激励,营造了人才留得住、用得好的可持续“生态圈”。
从2017年首批来自北京安贞医院等京穗特聘专家每月进驻,至今医学专业领域的领军“大咖”48人受聘下沉高州市人民医院,分布11个学科专科,在心外科、心内科、胸外科、肝胆外科、骨外科、神经内科、风湿血液内科、眼科甚至3D打印、干细胞再生医学等前沿领域定向帮扶,常态化开展临床查房、疑难病例讨论、门诊、手术“传帮带”。
在人才队伍的驱动下,医院近年来共计中标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8项、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36项,发表SCI论文89篇(总影响因子408.647),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89项。
“高层次人才下沉,把自身优势转化为引领队伍创新发展优势,创造和留下先进的思想、路径、标准。”王茂生指出,这必定赋能队伍高质量建设,为县域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卫生健康保障。
强专科:4S模式破局专科短板
“专科强,才能接得住急危重患者,才能担得起群众‘用脚投票’、选择就医的新挑战。”王茂生介绍,如何强专科,是任何一家公立医院都必须答好的共同难题。
高州市人民医院地处经济欠发达的粤西山区,专科发展也曾深受缺人、缺技术、缺钱所困。“县级医院最缺的是管理理念。”王茂生指出,如何打破县域专科建设难的“魔咒”:医院摸索出了“专科建设4S模式”:包括基本人才(Staff)、自身技术(Skill)、专科类型(Style)、系统建设(System)4个要素。
首要解决人才(Staff)、技术(Skill)2个关键“S”,高州市人民医院以“一借一长”的省县对接方式改变自身的人才技术短板。
“借”就是借外脑,柔性引进人才,把我国省部级医院各个专科领域的顶尖专家请进来指导手术,“不求专家为我所有,只求专家为我所用”,实现与国内先进技术的对接。
“长”就是长内功,把医疗骨干送出去,送到北京、上海、广州的医疗中心进修学习,培养专科化的本土人才,实现专科先进技术在本院的落地,形成具有本院特色的专科建设类型。
理念变,万象新。高州市人民医院的心脏中心就是沿着顶层设计的轨迹,走出“心”天地。
高州市人口183万,当地心脏病常见,但因为距离省城400多公里,高州群众就近治好心脏病的需求强烈。
“心脏手术在当时县级医院是禁区,然而一旦技术突破成功,既能满足当地群众就医需求,又具有在全国县医院中建立该技术领先性的前景,还能带动从诊断、检验、影像到麻醉、重症监护等相关联学科技术的发展。”
于是,高州坚定地选择了心脏技术作为突破,以“一借一长”为主要抓手完成了心脏中心的壮大,先后获评广东省“十一五”医学特色专科、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当选广东省医学会心外科学分会、胸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以及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成为在全国行业内具有一定技术优势的高技术型专科。
高州医院把心脏中心建设高技术型专科(Style)的成功经验在院内推广,以点带面,推进多专科的系统化建设(System)。例如发展骨科,就直接把整个手术团队送到北京积水潭医院学习;发展胸外科,就长期借力广东省人民医院,实现技术的吸收与二次创新等。
在4S模式的引领下,高州市人民医院先后打造了心外科、胸外科、骨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等省级专科5个,肝胆外科、肿瘤科、呼吸内科在粤西地区乃至省内都有不俗的影响力,全院可开展237个常见病、疑难病和223个关键手术、技术当中97%的项目,成绩亮眼。
高州实践表明:专科建设4S模式是根据所需要发展的专科人才基础、自身技术基础,客观瞄准县域医疗需求,评估技术发展前景,整体规划专科品牌,主动地持续借力培养本土人才团队,形成符合县情院情的专科发展经验。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原先的“不可能”在高州成为现实。
重管理:向精益管理要效益
去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
公立医院如何突破管理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朱秀龙认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必须要以管理创新为前提,从而实现新的体系构建、激发新动力、提升新效能、建设新文化。
高州市人民医院在实践中提出“科室发展靠管理,管理效果靠制度,制度体现靠执行力,执行到位靠考核”以及“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四靠两管理念”,把分配和人事作为最重要的激励平台,探索正向激励的机制让病人和职工最大限度地共享医院发展成果。“只有职工幸福了,才能更好地把幸福感传递给病人,让病人满意。”王茂生说。
在科室管理方面,全院105个科室开展6S精益管理,把三甲工作日常化,日常工作三甲化。医院以质量安全为核心,建立E-check查检系统和等级评审系统,开启全院统一指标信息化提取路径,修订管理制度、诊疗指南、操作规范等878份。建立高值耗材SPD管理体系,药品库存降低26%,检验试剂库存降低24%。
据了解,医院精益管理项目成果荣获全国品管圈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在优化就医流程方面,医院建立了一站式服务中心、住院准备中心,门诊特定病种服务“一条龙”在院内完成,让数据多跑路、病人少跑腿。
2021年,医院全年完成166个日间手术术式,手术病例合计6222例,同比增长46.37%。实施1103条临床路径,实现51个单病种网报。
在人才管理方面,该院制定了“一同二提四奖”激励机制。
“一同”是指:实行全员聘用制,分配上同工同酬,不搞编制内外有别,绩效工资得到公平保障。
“二提”是指:提高绩效奖金比例,创立“三类九分法”,奖金向临床、医技科室倾斜,特别是向高技术、高风险的岗位倾斜,突出DRG和CMI值、第三方病人满意度、医保病种定额控费等关键指标,适当拉开分配距离,体现技术和能力的价值,引导医务人员合法合理获得体面报酬。
“四奖”则包含:一奖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科技进步奖的,除政府的奖励外,医院分别再按照3倍、2倍、1倍的奖金额度加以重奖;二奖项目,对各级立项课题,奖励配套的科研经费;三奖论文,按照专业论文所发表期刊的级别,给予奖励激励。四奖子女,不但对职工“生老病逝”全程照顾,而且设立职工子女教育专项奖学金和助学金,对于考取高等院校的职工子女,按大学等级,最高可奖励5万元,年助学金最高达5000元。
高州医院人事激励的核心是“16字诀”:因岗设人,竞争上岗,合理授权,适当加压。医院积极主动搭建成才的专科专业平台,特别是对引进的特需人才,在政策上放宽,在资金上支持,在设备更新上优先,在技术发展上引导,让职工在耕好“责任田”时有自我实现的创造空间。
朱秀龙表示:“医改要建机制,但是县级公立医院运行的困境是利益相关方缺乏正向的激励机制。作为医改主力军也是医院发展内在动力的医务人员,在破除以药补医的模式后,如何调动积极性尤显重要,这关乎医改的成败。”
在高州市委、市政府“简政放权”的大力扶持下,高州医改直击核心问题,已然破局再出发。
【记者】朱斌
【通讯员】裴燕 林巧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