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首“主题曲”,香港仔女这样唱谈青春

南方+

(香港仔女,唱谈青春,时长共5分59秒)

一人一首“主题曲”,香港仔女这样唱谈青春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在过去的25年间,越来越多香港青年通过奋斗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为国家、为香港贡献力量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近期,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在香港采访了三位香港的年轻仔女,他们分别用一首经典的粤语歌,“唱出”自己的心声,也为世人再次诠释香港的“狮子山精神”。

麦骞誉:用科创实现少年机器人梦

主题曲:《谁能明白我》

2017年,麦骞誉计划在香港成立一家科技公司,周围的朋友满是质疑声,“香港人工贵、租金贵”、“做基础研究成本高、回报慢,没人会投资的”,但麦骞誉内心坚定:“香港是我家,我的梦想必须在这里萌芽。”正如林子祥《谁能明白我》唱的:“昂然踏着前路去/追赶理想旅途上/前行步步怀自信/依照心中那正确方向”。

南方+ 张梓望 拍摄

与很多喜欢看动画片的人一样,在香港村屋里长大的麦骞誉,自小有一个机器人梦。

2002年中学毕业后,麦骞誉考入香港科技大学,为了圆梦专门选择了电子及计算机工程专业。“开放日第一天我就问学长,如果要做机器人,我要学习什么内容。”

为了实现梦想,麦骞誉选择在香港科技大学继续攻读电子及计算机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又到香港中文大学进修工商管理硕士。毕业后,看到特区政府对科研政策投入越来越多,麦骞誉在跨国研发公司工作的同时,也跟朋友建立了一件工作室,设计数字机器人、设计网络系统、设计移动服务器。之后在2017年,麦骞誉与团队正式成立了机器人公司,名字也取自机器人的英文谐音“路邦科技”。

南方+ 张梓望 拍摄

“一开始很多人问我,在香港怎么做得来‘机器人’。但香港是我家,我的梦想必须在这里萌芽。”经历几个月的加班加点,麦骞誉带着团队从机器手臂开始组装,到2017年底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制造出第一台仿真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去执行高压电维修、进入有害场所等特殊任务。看着机器人通过感应器,跟随自己的肢体动作不断运转,麦骞誉又找回童年那个看动画片的自己。

就在公司成立的第二年里,为配合国家5G发展,路邦科技拿出机器人研发技术,与中国移动、中兴通讯研究机构的5G技术结合,共同研发了全中国第一个5G仿真机器人。

通过5G技术,机器人的网络时延得以缩短到极致,动作也变得更流畅,也更趋近于麦骞誉的儿时所想。之后这批机器人被投放到全国各省进行5G测试,甚至作为国家“亲善大使”,送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示。

“我想通过这次的合作,一方面证明香港本土技术真的可以达到国家级水平,另一方面证明香港与内地科研合作的前景是无限大的。”麦骞誉说,未来他们还会跟华润集团一起建立养老科技研究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布局养老科技,为国家“十四五”期间建立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作贡献。

陈诗丽:特区“同龄人”用短片献上美好的祝愿

主题曲:《我的骄傲》

陈诗丽生于1997年,是一名“回归宝宝”,成长路上,她最喜欢的粤语歌曲是容祖儿《我的骄傲》,“其他人可能觉得这是一首情歌,但我觉得这是一首很励志的歌曲”,她想成为“自己的骄傲”,不断努力,飞得更高,也想成为香港的骄傲,为香港作出自己的贡献。

南方+ 张梓望 拍摄

“我是香港七百五十万分之一”“我们都是十四亿分之一”,这是香港青年陈诗丽在短片《桥》中的独白。

1997年出生于香港的陈诗丽,是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同龄的一代人,被称作“回归宝宝”。2015年,陈诗丽赴成都就读四川大学,并担任学校的影视协会会长。和同学交流中陈诗丽发现,很多人对香港的影响主要来自影视剧,这也让她感受到影像的传播力量。

本科毕业后,陈诗丽北上清华继续深造,在新闻与传播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并和同学一起成立文创工作室,“也多了一个像家一样的地方。”陈诗丽说。

去年适逢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陈诗丽作为制片人和策划人之一,拍摄了一部名为《照亮》的清华大学2021年终视频,鼓励青年坚定理想、紧握信念。短片入围第四届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宣传片单元。

因为疫情和学业,陈诗丽有两年没有回到香港。今年5月下旬,她由港珠澳大桥过关回港,看着窗外一桥飞架的美景,短片《桥》的构思在她脑海中愈加清晰。

南方+ 张梓望 拍摄

“现在我们这群1997年出生的香港年轻人已经25岁,我们跟回归后的香港同成长,相信大家都已经在各自的领域里面发光发热,并且在自己所长的领域里不断地努力。”陈诗丽说,此次利用假期专程回港拍摄《桥》,也是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来为“同龄”的特区献上美好的祝愿。

“香港是我的家,内地是我读书的地方,希望以后能从事文化传播工作,做两地青年沟通之“桥”,增进香港青年对国家的认同感。”她相信随着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联系紧密,未来香港年轻人的发展空间只会越来越大。“我相信每一位香港青年只要顺着时代的脉搏顺势而为,必定能够登上属于自己的舞台。”

刘德荣:一次广西之行改变了我的人生

主题曲:《一双手》

刘德荣是香港沙田区的一名社区工作者,也是社区里的“红人”。在沙田火炭桂地街骏洋邨,男女老少都喜欢他,因为他总能为他们解决生活上遇到的各种难题,事无巨细,他尽心尽力。他觉得林奕匡《一双手》就是他在工作的座右铭,“一双手/只要握成拳头/能挨下去”,只要坚持,小小的他也能为社区带来大大的改变。

南方+ 张梓望 拍摄

“政府的补就业申请要怎么填?”“这个老人家福利,我爸爸能申请么?”……短短一小时不到,刘德荣的办公室便迎来六波前来咨询的街坊。

今年29岁的刘德荣,是新界沙田市中心分区委员会副主席、沙田区青年团体义连班主席及地区社团火炭连线创办人。“其实我小时候也很‘坏’,初中因为欺负同学,有一次还差点进了警察局。”刘德荣说,当时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一直开导他要乐于助人,慢慢地把他带出叛逆的“泥潭”。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沙田妇女会国民教育中心,到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的农村学校里做义工。

南方+ 张梓望 拍摄

刘德荣说,那时候的乡村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他们就教小朋友学英文,教他们一些卫生医疗常识。“那时候非常深刻,就是想着怎么帮助这些小朋友,怎么去给他们一个好的榜样。”回到香港后,还在读书的刘德荣开始参与社区工作,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今年初,香港暴发第五波疫情,刘德荣服务的骏洋邨曾出现多宗确诊,也有大楼被政府围蔽。为了帮助社区的居民,刘德荣近两个月吃住都在办事处,尽全力帮助累计近300户确诊家庭。

“当时我认识一个妈妈带着三个小孩,因为疫情都不敢随便下街。后来她只是因为去幼儿园交了一次孩子的作业,就被感染了。”刘德荣说,由于丈夫长年在外工作,亲戚朋友又住得比较远,让这位妈妈颇感无助。知道情况后,刘德荣与同事定期给这家人送去物资,帮助他们度过艰难时刻。现在,三个小孩总会跑到办事处来见见这些义工哥哥姐姐。

“经常有人问我,这么年轻做社区工作,不会觉得无聊么?其实能帮到别人真的很开心,因为当初如果没有那位老师帮我,没有那次广西之旅,我可能也不会走出叛逆期。我希望我能跟我的老师一样,就像那‘一双手’,帮助更多人。”如今的刘德荣,已经成为社区居民知心的“小管家”,也是居民向政府反映诉求的好“桥梁”。

【摄影】张梓望

【剪辑】许舒智 龙达洋 王良珏

【文字】陈彧

【海报】谭唯

【统筹】胡念飞 曾强 胡良光

【策划】张俊华 黄灿 陈志 曹斯

编辑 许舒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