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粤港合作|东深供水工程:悠悠东江水,五十余载粤港情

党史精读
+订阅

“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1963年底,中央批准兴建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下称“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们在工地一旁的山体上写下誓言。

“江水倒流,高山低头;恩波远泽,万众倾心。”“饮水思源,心怀祖国。”1965年2月的东深供水工程落成庆祝会上,建设者们收到香港有关方面送来的两面锦旗。

1964年2月,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兴建。

1964年2月,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兴建。

东深供水工程是为了长远解决香港同胞食用淡水的困难,由周恩来总理批准兴建的主要向香港供水的水利工程,于1965年3月1日正式从东江向香港供水,历经三次扩建和一次全面改造。截至2020年底,东江水源通过东深供水工程累计向香港供水267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半洞庭湖的水量,保障香港约80%的用水需求,被誉为维持香港运转的“生命之源”,也对沿线东莞、深圳等地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东江美景。

东江美景。

流入香港的每一滴东江水,都饱含着祖国母亲对香港同胞的深情大爱。未来,来自东深供水工程的清波碧流仍将滋养香港这颗“东方明珠”。

为解香港“水荒”而生

香港三面环海,本地淡水资源奇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香港经济开始起飞,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快速发展,生活和工业用水严重不足。香港有关人士向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提出建议,请广东帮助香港解决缺水问题。当时,分管港澳工作的廖承志向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汇报了此事,很快决定引东江水供应香港,解决香港同胞饮用淡水问题。

1959年11月15日,深圳水库正式动工,最高峰时总人数近4万人投身于建设中。深圳水库于1960年3月建成。11月15日,宝安县人民委员会代表与港英政府代表在深圳正式签署供水协议,由深圳每年向香港供水50亿英加仑(2270万立方米)。1961年2月1日按协议规定正式对港供水。

1963年,香港最困难时期实施每4日供水4小时的政策,市民去公共供水站排长龙轮流取水。

1963年,香港最困难时期实施每4日供水4小时的政策,市民去公共供水站排长龙轮流取水。

1962年9月至1963年5月,华南遭受罕见大旱,香港九龙地区水荒严重,300多万居民用水困难。港英政府宣布限制用水量,每4天供水一次,每次4小时,平均每人每天仅得20公升水。居民每天大排长龙等水。港英当局向广东省政府请求援助。广东省人民政府表示欢迎香港派船到珠江就近汲取淡水。香港便派船到番禺莲花山汲取淡水。从1963年6月到1964年3月,共运去淡水30多亿英加仑,解了燃眉之急。之后,广东省人民政府进一步想办法帮助香港解决水荒威胁,决定兴建东深供水工程,以增加对香港和九龙地区的淡水供应。

党中央非常关心和支持东深供水工程的相关谈判。1963年6月10日,周恩来审阅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向香港供水问题的谈判报告》后批示:“交涉是成功的”,并对向香港供水的一些事项做出安排。同年6月15日,中央发出《关于向香港供水谈判问题的批复》,指出:我们已经做好供水准备,并已发布了消息,而且已在港九居民中引起了良好的反应。

1963年底,当周恩来出国途经广州时,认真听取了时任广东省水利电力厅厅长刘兆伦的详细汇报和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意见,表示同意修建东深供水工程。对于该工程,“中国政府将承担全部工程的设计和修建,并负担全部费用。”1964年4月,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同意将东深供水工程列入1964年国家基建计划,拨付1964年上半年东深供水工程投资1200万元,并相应增加了广东省基建预算。

1964年2月20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1965年1月竣工。根据双方协议,自1965年3月1日起,每年向香港供应淡水6820万立方米,比原深圳水库供应的水量增加了2倍。自东深供水工程向香港供水后,香港地区的用水状况得到很大改善,整年全日供水,促进了香港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东深供水首期工程建设现场。

东深供水首期工程建设现场。

敢让东江水倒流 甘护清波润紫荆

东深供水首期工程全长83公里,由6个拦河坝、8个抽水站、2个调节水库和16公里长的人工渠道组成。它高速建成的背后,承载着成千上万建设者的汗水和付出,涌现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自古以来,东江都是从粤东山区流向西南汇合西江、北江注入南海。它与深圳水库的最近距离也有80多公里,而水位却比深圳水库低20多米。引东江水供应香港,就得开凿运河,让东江水翻山越岭源源不断地流进深圳水库,然后经过巨型钢管输送到香港。这就意味着要使东江之水升高倒流。

东深供水首期工程建设现场。

东深供水首期工程建设现场。

为此,设计人员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进行了大量钻探、测量和科学试验。只用了半年多一点时间,这项工程就由规划进入施工。

按照设计要求,要从东莞县桥头镇的东江河边开挖一条底宽80米、长3公里的新河道,把东江水引进桥头镇附近的抽水站,将河水提升5米,然后流入东江支流的石马河,再经过7个逐级提高的抽水站,倒流入东莞、宝安两县分界岭下的雁田水库。然后,在两县交界的分水坳和宝安的白泥坑之间开凿一条2公里长的人工渠道,使东江水从雁田水库流经沙湾河注入深圳水库。为逐级提水,还得在旗岭、马滩、塘厦、竹塘、沙岭、上埔等地建立5个孔以至17个孔的拦河坝。

整个工程的土建项目都是在汛期施工,许多基础工程是在水下5至10米的困难条件下进行的。在施工过程中,连续遭遇到5次台风暴雨的袭击。特别是1964年10月13日的第23号强台风和特大暴雨,冲垮了马滩工段的两条围堰。但建设者们毫不气馁,台风暴雨过后,又把它重新筑起来。

东深供水首期工程建设者当时的工作场面。

东深供水首期工程建设者当时的工作场面。

“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标语在建设工地上很醒目。

“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标语在建设工地上很醒目。

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工程建设指挥部调集2万多工程建设者,日夜奋战在工地上。“让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在这场人与自然的较量中,工程建设者开山劈岭、凿洞架桥。经过1年奋战,闯过重重难关,东深供水首期工程按期胜利完工,1965年3月1日开始供水。

一泓东江水,深深粤港情!2021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们是“建设守护香港供水生命线的光荣团队”,号召全社会向他们学习。

四次改扩建成就世界级工程

东深供水工程建成以后,除了负担供水港九地区,还负担灌溉东莞、宝安两地沿线农田16.85万亩,排涝6000亩和向深圳镇供应生活用水每年3000万立方米。从此,香港同胞解除了缺水之苦。

到1972年,香港人口突破400万,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带来高耗水量。自1966年起,港英当局多次请求在原有协议的基础上增加供水,广东省相关部门考虑到香港地区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积极采取措施提高供水能力。为此,国家计划委员会还批准了东深供水工程的扩建计划。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广东先后耗资76亿元对东深供水工程进行了三次扩建和一次全面改造。最后一次改造,即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是当时世界最大的专用输水工程,诞生了四项“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大现浇预应力混凝土U形薄壳渡槽建设施工现场。

世界上最大现浇预应力混凝土U形薄壳渡槽建设施工现场。

东深供水工程沿线各地建成上百座污水处理厂和截排工程。

东深供水工程沿线各地建成上百座污水处理厂和截排工程。

如今,东深供水工程北起东莞桥头镇,南至深圳水库,工程途经东莞、深圳两地,年供水能力24.23亿立方米,而且实现清污分流,确保了供水水质。

东深供水工程向香港供水的水价远低于市场价值。在1965至1978年间,向香港供水的水费标准为每立方米人民币0.1元,仅是象征性地收取费用。1978年11月29日,广东省水电厅与港英当局签订新协议,开始提高水费标准为每立方米人民币0.15元,超供应水量水费标准为每立方米人民币0.23元。

东江上游河源、惠州两市实行水源生态涵养。图为河源东江碧道。

东江上游河源、惠州两市实行水源生态涵养。图为河源东江碧道。

同饮一江水,浓浓家国情。自1965年建成通水至今,东深供水工程已然走过了57个年头。这条安全、优质、不间断对港供水的生命线,有力地支撑了香港繁荣发展,是粤港密切交流与合作、共筑民生福祉的生动写照。

【参考资料】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广东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初心粤迹 中共广东百年史话》,羊城晚报出版社2021年版;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曾生传》,广东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 水利续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孙翠萍:《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的再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5期

【联合出品】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南方日报

【记者】龚春辉

【出品人】丁少红 龚春辉 洪晓霓

【图片来源】资料图


开篇话粤港两地山水相连,人缘相亲,经贸合作和人员交往频繁,形成了唇齿相依、肝胆相照的紧密关系。如今,在“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下,粤港各领域合作持续深入,发展前景无限美好。即日起,南方+客户端“党史精读”南方号推出“史话粤港合作”栏目,以一段段动人的往事,述说粤港两地的深厚情缘。

编辑 蒲思伊
校对 梁飞飞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