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防治】崴脚扭伤后,这种常见处理医生不推荐!当心慢性疼痛跟随

惠州中心人民医院
+订阅

崴脚、踝关节扭伤

在生活中经常发生

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冷敷、擦药

消肿了就等于伤好了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关节与运动医学科医生提醒:

这样处理往往忽略了深部损伤结构

容易留下隐患

出现外踝慢性不稳或导致其它并发症等

再次运动时便会出现慢性疼痛

“几乎每次出专科门诊,我都会接诊到踝关节扭伤的病人。”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关节与运动医学科张理选副主任医师介绍,踝关节扭伤,俗称“崴脚”,是关节与运动医学科最常见的急性损伤,占运动损伤的第一位。

张理选提到,崴脚后通常会出现局部的肿胀和疼痛,由于肿胀更明显,疼痛不是很剧烈,有些市民甚至个别医生通常会把关注点集中到肿胀的处理上,认为只要消肿了就没事了,往往忽略了对深部损伤结构的处理,从而导致再次运动时仍有慢性疼痛等后遗症。

比如近期的两个典型病例:

病例一:

下楼梯踩空崴到脚

“好了”之后又崴伤2次

年轻的女性患者小刘,半年前下楼梯时不慎踩空,崴到脚踝,脚踝很快肿起来。虽然有些疼痛,但还能走路,想起身边的同事或朋友都有过崴脚经历,小刘觉得自己就是简单的扭伤,于是简单包扎后未行特殊处理,未加保护地继续行走,3周后脚踝的肿胀虽然已消退,仍有疼痛感,随着活动量的增加,疼痛更明显,休息6周后,虽然行走无疼痛了,但跑步后依旧会有踝关节疼痛,近2个月同侧的脚踝还先后崴伤过2次。

病例二:

打篮球扭伤脚踝

每次运动后踝关节都有酸痛感

小黄是个爱好打篮球的小伙子,两年前一次起跳投篮落地时不慎扭伤脚踝,脚踝很快肿起来,由于还可以走路,小黄仅仅做了简单的冰敷消肿等处理,踝关节肿胀消退后已无明显疼痛感,依旧坚持打球,但每次运动结束后总感觉踝关节有酸痛感。

“我们关节与运动医学科医生接诊到这部分病人后,通常建议其要制动,包括石膏外固定或支具保护,但部分病人认为是小题大做,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张理选介绍说,踝关节扭伤最常见的是内翻扭伤,由于骨头很结实,通常踝关节扭伤很少会造成骨折,扭伤往往出现的是韧带断裂,最常见的是距腓前韧带断裂,部分伴有跟腓韧带断裂。

崴脚后出现韧带断裂

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是维持外踝稳定性最重要的结构,如果扭伤早期不采取固定措施,韧带断裂后通常会出现断端回缩或吸收,韧带的固定作用将会减弱,甚至丧失,因此,外踝将会出现慢性不稳定,临床表现包括反复崴脚、反复活动后踝关节疼痛。外踝不稳引起的病理改变包括:软骨磨损、骨囊肿形成、骨性关节炎。上述两个案例正是由于扭伤后没有及时正确处理,出现外踝慢性不稳,且仍坚持运动,就诊检查踝关节MRI时提示已经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距骨软骨损伤、骨囊肿。

崴脚后出现的并发症

张理选提醒:崴脚虽然很常见,但不代表可以随意处理,对于深部结构的损伤应该充分重视!如果不慎出现崴脚了,首先是局部加压包扎、关节制动,随后到附近的医疗机构就诊,找关节与运动医学科专科医生进行详细的评估。如果确认韧带损伤,除了消肿以外,早期的石膏外固定或支具保护是最简单、最重要的治疗措施,可以为断裂的韧带愈合创造修复的环境。对于崴脚后一直存在慢性疼痛的市民,更应该引起重视,外踝慢性不稳的持续存在会使踝关节骨性结构出现不可逆的损害,应及时就诊治疗。

专家名片

张理选

骨科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擅长:

足踝扭伤、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肩周炎、肩袖损伤、髋关节撞击症的诊治;关节疾病的微创关节镜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阶梯治疗。

专科门诊:骨科(关节与运动)

南湖院区:周一下午、周三下午

仲恺院区:周二上午

骨科一区(关节和运动医学科)简介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骨科一区(关节和运动医学科)是惠州市最早开展关节镜和关节置换手术的科室,也是惠州市最早成立关节与运动医学专科的科室。目前,骨科一区已广泛开展了全身多个关节(包括肩、肘、髋、膝、踝关节)的关节镜手术以及多关节的初次关节置换和翻修手术,每年关节镜和关节置换手术量均达到500台以上,诊疗水平在惠州地区处于领先地位,达到省内及国内先进水平。

(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供稿/供图:关节与运动医学科

专业审稿:关节与运动医学科 郭汉明

主编:周婷婷

编辑:钟一夫

校对:廖云慧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