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东莞植物园在大草坡举办六月蝉鸣·莞荔飘香—荔枝科普展,展示了100个不同荔枝品种鲜果,并通过展板介绍不同荔枝品种间的性状差异,开展帆布袋绘画和荔枝果实品尝活动。孩子们在导师的带领下进行荔枝自然观察,并在帆布袋上描绘观察到的荔枝自然形态,锻炼观察学习能力,撑起了一场寓教于乐的自然课。
东莞植物园是不少市民游玩休闲的网红打卡地,这里也是植物科研科普重地、东莞人的户外自然课堂。但很少人知道,这里也是走在荔枝品种科研领域最前列的“露天实验室”,是“荔枝活体博物馆”。
从2008年开始,东莞植物园荔枝园开始做荔枝品种资源收集,余金昌等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以地头为实验室,以培育新品种为导向,发现优株,嫁接培育,服务科学研究和市场化需求。
目前,其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荔枝种质资源共达322份,“有名有姓”的品种至少260种,堪称东莞“荔枝王国”。
除了常见的糯米糍、桂味、妃子笑,这里还有丁香、鹅蛋荔、红蜜荔、红绣球、岭丰糯、仙进奉、海垦二号、井岗红糯……体型最大“砸死牛”,七八个就能凑成1斤;结果时间最早的“桂早荔”,每年4月底就能上市;含可溶性固形物(糖分)较高的观音绿,味道不是一般的甜;吃起来像果冻一样的冰荔,有着“荔枝界宾利”之称。
坐拥这样的“家底”,东莞植物园正致力于通过科普教育打造岭南荔枝文化高地。
【记者】李玲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