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商新传 | 伙工殿邵力:坚守特区30载,传承湘味乡情

南方+ 记者

03:04

(视频时长共3分04秒)

伙工殿邵力:坚守特区30载,传承湘味乡情

剁椒鱼头、一桶黄牛肉、湘味茶香虾、干锅烟笋腊肉……民以食为天,作为历史悠久的汉族八大菜系之一,热辣直爽的湘菜,早已走出湖南,火遍大江南北,成为千年湖湘文化的一个载体。

在珠海,提起湘菜,老珠海人首先想到的名字就是——伙工殿。

从“藏在深闺人不识”到“珠海谁人不识君”,过去30年间,珠海伙工殿餐厅从4张桌子创业起家,如今已成为特区湘菜的代名词,寄托了无数湖南游子的乡情和相思。

“珠海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有珠海的好政策、珠海市民的支持、全体员工的奉献,才有伙工殿的今天。”伙工殿创始人邵力称,伙工殿见证了珠海的点滴变化,特区和时代也给了伙工殿成长的机遇。“我们时刻不敢忘记,只能更加努力工作,用心、用情做好每一道传统湘菜。”

4张桌子创业起家

早上九点,笔者来到了位于吉大石花西路62号的伙工殿餐厅。一楼大堂,湖南口味的早餐正在供应。食客轻车熟路,点上一碗湖南米粉,配杯豆浆,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此时的邵力已经结束了一轮巡店工作,当笔者提出想找间办公室采访时,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哪有什么办公室,我的工作就是开饭店,收银台旁边就是我的位置。”

这是一个典型的湖南籍企业家形象:豪爽、踏实,又不拘小节。今年是邵力来珠海的第32个年头,也是珠海伙工殿餐厅开业30周年。30年间,他几乎每天都坚持来餐厅报到。早上8点上班,晚上11点下班,日复一日。

这是年轻的邵力未曾想过的生活。时间回到1990年,春节刚过,21岁的益阳青年邵力,揣着仅有的100元钱,与镇上的同乡踏上了来珠海的大巴。“当时也不知道珠海究竟是哪里,只是跟着别人走,来了才知道原来这里和澳门挨着。”

没读过多少书的邵力,好在有个驾照,这使他在特区顺利落下脚来,成了一名大货车司机。90年代的珠海经济特区,处处充满了活力和生机,眼开着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邵力的心思也开始逐渐活络起来。

干了11个月后,他终于下定决心辞了工。但未来究竟向何处去?这位迷茫的年轻人也找不到确切的答案。折腾了几个月后,一个偶然的机会,邵力在吉大显凤街租下了一间38平米的店铺。

店铺要用来干什么,他心里仍然没底。转眼到了1992年的春节,“这时有人介绍了一个汕头的装修师傅给我,师傅问我装修来干什么?我答不上来。他就建议说:要不开饭店吧。”

一语惊醒梦中人,开饭店!这正适合热心肠、又爱热闹的邵力。说干就干,很快,4张小桌子支了起来,邵力又从老家请来2个师傅,“当时也没有名字,就随便挂了个湘菜馆的招牌。”他笑称,没想到,这一干就是30年。而从老家请来的那2位师傅,也一直跟随邵力干到今天。

伙工殿名字的由来,也源自一场老乡间的饭局。

“湘菜馆开张半年后,我们几个老乡在一起吃饭,想给餐馆换个好听的名字,要又好记又有意义。”邵力回忆,商量来商量去,有人提议,“我们都是工人、伙计,来珠海一起谋生活,不如就叫‘伙工店’。”

这个名字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为了表达做大的希望,“店”字也被改成了“殿”,“宫殿嘛,肯定比店要大。”

伙工殿的发展没有辜负这个寄托。正宗的湖南口味和物美价廉的价格,吸引客从八方来。从吉大搬到拱北,再从拱北搬回吉大,几度迁徙间,伙工殿规模逐步扩展,4张桌子摇身一变,成了7层高楼。

2010年12月18日,伙工殿正式迁址至自有物业——吉大石化西路62号。1栋7层楼,成为当时珠海单店经营规模最大的餐厅。“三个大型停车场,可以停500辆汽车,几乎天天都停满。”伙工殿自此名噪一时。

诚信经营做原汁原味的湘菜

“无湘不成军、无辣不成席”。“湘菜出省”有不同路径,坚持传统、展现原汁原味是一种,改良、发展连锁品牌是另一种。珠海伙工殿无疑是前者的代表。

无论是菜品,还是餐厅的装潢,伙工殿都极力彰显湖南特色,不刻意迎合广东口味,保持着传统湘菜的风格:爽辣浓香,鲜味馥郁,口味鲜明。

“现在的湘菜千变万化,百花齐放,没有谁好谁差之分。只能说我这个团队都是湖南人,我们一心一意按照湖南当地的传统习惯、菜式、心态,做好我们的地方性湘菜。”邵力直言,这样的坚持使得伙工殿留住了一批客人,也损失了一批客人,“不能贪心,做到让49%的客人满意就满足了。”

坚持也体现在价格上。尽管物价年年飞涨,但伙工殿菜品的价格却一如既往地“平易近人”。“我们坚持大众消费, 薄利多销,就是希望让所有想吃湘菜的人,都能吃得起。”邵力解释称。

口味之外,对于餐饮行业来说,质量也是永恒的追求。

在伙工殿,一条坚持了数十年的硬规矩是:专菜专人炒、当天采购、当天销售、不卖隔夜菜。

从采购环节开始做好质量把控——邵力告诉笔者,伙工殿创办的前几年,他坚持每天6点亲自去市场采购,“宁愿贵一点,只要菜的品质好,我不跟你还价。”他笑称,菜市场的摊贩给伙工殿做了很多免费宣传,“因为他们知道我们的东西都是真材实料,不弄虚作假。”

诚信经营,刻在了邵力的骨子里,也刻在了伙工殿每一位员工的心里。有老员工告诉笔者,伙工殿在上世纪90年代就出台了规定,员工不能收供货商的红包、不能接受供货商宴请,“这么多年没有人敢破戒。”

去年,在珠海市商务局、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指导下,珠海市餐饮协会主办了“食在珠海——食全食美”美食评选活动,全市共有超100家餐饮企业参与评选。

最终,珠海伙工殿顺利当选为“珠海餐饮老字号”“珠海青年最喜爱餐厅”,并摘得2020—2021年度“广东省文明诚信示范餐厅”称号。

“这是伙工殿全体员工一起努力的成果。”邵力说,尽管诚信摸不着也看不见,“但守住诚信,我才能心安理得站在这里。”

这也是伙工殿多年来一直坚持不开分店、单店经营的主要原因。“我能力只有这么大,精力只有这么多。我们这一班师傅专心于专职工作,也不能让他们分心,所以安安心心把一家店经营好就好。”邵力说。

“员工是伙工殿最大的财富”

时间临近中午,来用餐的客人逐渐增多。走进伙工殿的后厨,窗明几亮、井然有序。大厅内,服务员熟练地和顾客打着招呼,不用点单就能轻易说出老顾客们的喜好。


近年来,伙工殿也开启了“二次创业”新征程。原有的7层楼餐厅,分成了两部分业务:1-3楼仍为餐饮,4-7层为酒店。其中,伙工殿餐厅共有60多名员工,工作15年以上的员工占比接近一半。

在采访中,邵力数次强调:“伙工殿能有今天,离不开珠海市民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员工的奉献,员工是伙工殿最大的财富。”

在他看来,员工才是企业真正的主人。“我本人也制定了三条:员工工资高一点,客人吃饭便宜一点,老板少赚一点。”据介绍,伙工殿不仅为全员购买了社保,还配置了夫妻房和单身宿舍。“让员工的付出有回报,这是我的责任。”

秉持着这样的原则,即使在疫情寒冬下,伙工殿也坚持不裁员、不减薪。

“过去30年,我们没有一个月迟发工资,疫情期间也是足额发放。我很感激,我们的员工对伙工殿也是不离不弃,把每一件事都当作自己的事用心处理,非常有责任心。”邵力说。

这也是他创业近30年来总结出的一条重要经验。邵力强调,餐饮行业要想真正的长期做下去,必须要让员工当家作主,不能让老板来操纵一切。“让员工感觉到‘你在乎我,我在乎工作’,这才是我们存在的基础。”

 创业容易守业难

南方+:疫情对伙工殿的影响大吗?

邵力:这30年来,我一直在问自己,什么年代的钱好赚?结果是,没有哪个年代的钱好赚。疫情既然来了,我们就要接受。生意不好做,不要去怪疫情,而且要想办法带领员工怎么克服疫情。目前来看,我们员工的精神状态很佳,工作的积极性很高,没有因为疫情改变心态,仍然会坚持把每一件事很认真地做好,我觉得这就足够了。

南方+:创业期间最困难的是什么时候?

邵力:2009年底我们买了这栋楼,2010年12月开业。因为装修花了很多钱,开业前几天,基本连买菜的钱都快没有了。我也不好意思去跟别人借。

有一天晚上,天很冷,我在门口指挥客人停车。车停好了,下来一个不认识的女客人。但她就突然对我说,邵总,我知道你现在很缺钱,我借10万块钱给你。我当时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我也不清楚她怎么知道我缺钱。

但就是这10万元,帮我们过了这一关,后面一切就走上正轨了。这个客人也是完全不求回报,后面她再来伙工殿吃饭,也是悄悄来,从来不跟我打招呼。

 南方+:自己创业30年来您觉得您快乐吗?

邵力:我真的很快乐,我没有烦恼的。就算有,我也会很快忘记。因为我还有这么多员工,这么多客人,我必须要高兴,不能把压力和烦恼转移给他们。

餐饮是一个服务行业,我知道自己的岗位,不能要面子。我也经常跟员工说,我邵力就是一个“不要脸”的人,你们不高兴,可以骂我,我都接受,是我没有带领好你们。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创业的人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创业容易守业难。有些人刚刚有一点成绩了,就完全放手不管了,回来的时候骂这个、骂那个,导致员工遭殃,企业自然遭殃。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否则就会失去自己的产业。

【撰文】沈梦怡

编辑 蔡如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