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禄:海洋性和包容性是“南沙人”最具特征的文化属性

南方+ 记者

■编者按

近日,由广州南沙区文广旅体局主办的《南沙历史文化丛书》新书首发式暨“南沙人”特色文化品牌论坛在南沙图书馆举行,文旅、历史、考古和非遗等相关领域的专家从专业角度对“南沙人”特色文化品牌进行解读,记者对专家观点进行梳理报道,以飨读者。


南沙早期人类活动历史,必须要提的是2001年底开始发掘的鹿颈村的鹿颈遗址。南沙早期人类活动的历史距今3000多年的说法,实际上不是很准确。3000多年的历史,指的只是在鹿颈遗址发现的一号墓的“南沙人”的骨骸。

从南沙鹿颈村鹿颈遗址的发掘来看,鹿颈遗址的发掘分成两期,第一期是属于沙丘性质的堆积。它的年代按照目前的认识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应该是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也就是距今大约4400年到4500年。只是因为它是一个沙丘堆积,所以当时没有有机物保存下来,所以它没有相应的早期人类的骨骸保存下来。

另外还会不会有更早的人类活动的遗迹,目前考古发现还没有证实这一点。

如果把南沙区放在粤港澳大湾区里面,放在环珠江口的这个区域里面来看就知道,环珠江口区域在深圳、东莞,包括增城南部、香港、珠海、中山都发现有5000多年近6000年的彩陶遗存,而且出彩陶的堆积状态也多数是在沙丘堆积的。

因为周边的区域都发现有更早的人类遗迹,所以不排除南沙有更早期人类的遗存,只是目前考古没有发现,或者是曾经有过的更早期的人的遗存目前没有保存下来。

从鹿颈遗址第一期沙丘遗址和第二期的贝丘堆积,都能看到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海洋性的特征非常的明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发掘的沙丘遗址,还有贝丘堆积发现大量的贝壳鱼类、水陆动物的骨骸,充分说明鹿颈遗址所代表的南沙早期人类的文化特性具有非常强的开创性。不管是过去、今天还是未来,海洋性和包容性是“南沙人”最具特征最有活力的文化属性。

(根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强禄口述整理)

【整理】余妍玲 柳时强

编辑 尤丹娜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