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华侨农场:归梦已随芳草绿

南方+ 记者

1951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华侨农场在万顷沙诞生。2008年10月,广州市政府在此设立南沙区珠江街道办事处。

农场是归难华侨的家园。农场成立之初就安置归国难侨1100多人,1978年6月又安置越南难侨4000 余名,1986年还接收了鹤山等地转来的越南华侨 440余名。在难侨陷入绝境之际,是祖国向他们伸出了援手。

越南难侨覃全益一家是1978年从红河州河口桥入境云南的。清末,覃全益的爷爷从广西逃难到越南广宁,三代人靠种植为生,生活非常艰难。为了下地劳作,只有中午能吃点干饭,晚上就只能喝稀粥。越南常年兵荒马乱,华人时乖运蹇,1977年之后,像覃全益这样寄人篱下受尽欺凌的华人纷纷离开越南,回到祖国怀抱的难侨很多都被安置到华侨农场,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他们靠自己勤劳的双手逐渐过上了好日子。覃全益在云南的华侨农场干了12年,1990年来到珠江华侨农场,马上就分到 120平方米的两层房屋和8亩田。而今,覃全益夫妻俩每月领着5000多元退休金,在南沙安享晚年生活。

20世纪60年代,归国华侨参加生产劳动。

20世纪60年代,归国华侨参加生产劳动。

农场也是热血知青炼红心的“广阔天地”。从1961 年开始,农场迎来了一批又一批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他们的到来为农场注入了新鲜血液,很快知青们就与归侨们打成一片。黎焕章是农场的第一批知青,1961年,初中毕业的他满腔热忱地来到这里。年复一年的日晒雨淋和起早摸黑,让黎焕章很快掌握了做各种农活。为了提高稻谷产量,他与归侨们在“珠江一号”基础上,又培育出回青后分蘖能力更强的稻谷。从一个五谷不分的“学生哥”,成长为一个有作为的农艺师,他在这里奉献了15年的宝贵青春。还有小学教师殷柳宽、赤脚医生冯启安、宣传队员鲁牛……一大批知青用汗水和青春浇灌着脚下的这片热土。据了解,前前后后有3200多名知青参与到华侨农场的建设中。

珠江农场。

珠江农场。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老场长黄青山1957年就来到农场,时移世易,他感慨万千,几十年的沧桑巨变来之不易。过去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青菜饭,穿的是旧衣裳,走的是泥泞路,去一趟广州要坐八九个小时的红星轮。尽管这里是鱼米水乡,但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首先是住的问题,人总要有个安身之处。以前是连片的茅草屋,能遮风挡雨但不安全,1963年一次失火把上百户茅屋化为灰烬,惨死两人,数百人无家可归。归侨们下定决心改变居住环境,经过十多年努力,终于将茅屋全部改建成砖瓦房,后来又陆陆续续建起了楼房。嘉安花园就是归侨改善住宅的典范,一幢幢十多层的白色楼房,栉比鳞次,环境清幽,鸟语花香。

20世纪70年代,归国华侨在劳动空闲时间跳舞娱乐。

20世纪70年代,归国华侨在劳动空闲时间跳舞娱乐。

吃饭也是天大的事。向大海要田,向滩涂要粮,农场人的征途就是星辰大海。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农场就利用夏种后秋收前的农闲时段,全场职工参加围海造田,每天从早上六点开工,一直干到太阳下山。滩涂种水草、外围抛大石、河里铲泥块……全都是强体力劳动。因为长时间浸泡在寒凉污浊的水中,很多人感染了皮肤病。不期而至的强台风会冲坏冲毁堤围,归侨们经常三更半夜顶风冒雨加固围墙。农场人就凭着一双手,在30年里向大海要了上万亩土地。

随着农场条件的不断改善,归侨们有了更深层面的精神交流需求。早在1985年,农场便成立了广州市新马侨友会珠江分会,会员70多人。2012年珠江街又成立了侨联。2017年,珠江街成立了广东省越、柬、老归侨联谊会南沙侨友会。

同年9月10日,归侨组织协助区侨办承办了粤港澳越柬老侨社团会员第八届联谊大会暨广州南沙推介会,来自世界各地的30多个社团、530多名侨胞齐聚南沙,为推动南沙经济更好地发展贡献了侨界力量。

【作者】陈锡忠

【整理】南方日报记者 柳时强

编辑 尤丹娜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