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网络主播行为规范》(下称《行为规范》),其中明文规定,对于需要较高专业水平(如医疗卫生、财经金融、法律、教育)的直播内容,主播应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并对相应网络主播31种行为进行了明文的禁止。
资料显示,早在2020年,国家人社部发布互联网营销师新职业标准,并在互联网营销师职业下设直播销售员工种,带货主播成为正式工种,同时也为主播提供了国家层面的资质认可渠道。
据南方+记者从各大直播平台和第三方MCN机构了解到,目前直播平台普遍对专业领域的主播已经有相应的资质要求,而对于第三方MCN机构而言,主播的资质要求普遍还在进一步了解和完善当中。
针对《行为规范》,微信视频号团队表示,平台对于需要较高专业水平(如医疗卫生、财经金融、法律、教育等类型)的帐号,已有须完成认证并提供相关资质证明的要求。如果没有相关资质,平台将根据违规程度给予封号、掐断直播、限制推荐、扣除信用分等处置。
作为直播平台的头部企业,快手、抖音和B站等对于《行为规范》并没有做出直接的回应,但是据南方+记者从相关平台的直播规定和主播认证等方面了解到,目前平台对于医疗卫生、财经金融、法律、教育等领域的主播,已采取了认证或“加V”的资质审核要求。
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商若羽臣公关总监黄琳涵在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就表示:“随着直播电商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员进入这个行业,行业规范建立也势在必行,尤其是一些带货主播,本身其实也是一个行业知名人士,涉及到医疗健康这些专业领域,非常需要《行为规范》来给予相应的指引,整体来说还是为了促进健康消费。”
【记者】叶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