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广州|番禺紫泥堂:被“遗忘”的甜味工厂重生
这里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家自主设计研发的大型糖厂。曾经,广东省每四根甘蔗就有一根在这里榨汁制糖。
如今,在宁静的紫坭岛上,河水依然静静流淌,斑驳剥落的黄色墙体镌刻过往的痕迹,错落有致的厂房仍然排布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中,高耸蓝天的烟囱还在诉说昔日的辉煌。
作为番禺近代工业的见证者,一度荒芜的紫坭糖厂浴火重生,变身为充满文艺范的紫泥堂文化创意园。
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上浓郁的文化气息,让紫泥堂文化创意园成了摄影爱好者的理想取景地、文青们必打卡的地方,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影视剧组在此拍摄取景。在番禺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紫泥堂文化创意园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并获得了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近日还成功入选了广州首批影视拍摄基地。
这个近70岁的旧工厂,已开始重现焕发活力,朝着影视“梦工场”方向进发。
作为广东最早开启近代化工业的区域之一,番禺拥有着灿烂而深厚的工业文明积淀,工业遗存已经成为广州独特的城市记忆。
对于老广来说,紫坭糖厂是记忆中响亮的老字号。紫坭糖厂于1953年建成,总占地面积26万多平方米,其中有近8万平方米的生产和办公的核心区域。
在最辉煌的时期,紫坭糖厂员工最多近4000人,是改革开放后我国自行建设的第一家拥有自动化榨糖生产线的国有企业,也是番禺区最早的大型国企之一。曾经,广东省每四根甘蔗有一根在这里榨汁制糖,老广州人耳熟能详的“含笑”牌白砂糖,就产自这里。之后,紫坭糖厂更是由原来单一的制糖企业逐步发展成为多元化多种经营的企业,有机制糖、商品电机、制纸、饮料、水泥、酒精和人造板等多种产品。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市场竞争激烈等多种综合原因,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糖业帝国”开始衰落,并于1997年正式停产。由于得不到有效维护,这里曾一度荒芜。
2013年,紫泥堂创意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组建成立,开始着手改造。“紫泥堂的车间厂房不像北京的798、广州的红专厂等园区的标准车间,这里的厂房大多偏高,高十二三米, 宽二十米,长五十米,无法直接改成工作室,想要改造相当麻烦,且改造成本较高。”紫泥堂总经理梁光介绍,要完全改造一座这样的厂房成本甚至比新建一座厂房成本还要高。这就导致大公司不愿意进驻,而小公司又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
最终,紫泥堂本着“让生活艺术起来,让艺术流动起来”的理念,在不改变原有结构布局的前提下,将原来的工业建筑通过保护和再造,打造成焕然一新的紫泥堂文化创意园。
如今,漫步在紫泥堂里,矗立的大型烟囱、写满沧桑的苏联风格建筑、漂亮的涂鸦墙、随处可见的原厂区遗留的旧设备,60多年历史旧厂房的原貌,高大宽阔的旧厂房,给来自各地的游客带来莫名的震撼感。沿着复古的红头标语,褪色的横幅,仿佛穿越到那个骑着单车进厂工作的年代。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没有意识到园区内旧建筑的重要性。”梁光回忆,园区内的一些艺术家到欧洲举办画展时,偶然发现紫泥堂内的部分建筑是苏联时期的工业风格。
据统计,紫泥堂现有厂房近100栋,现存上世纪50年代苏式建筑4栋,分别是造纸办公楼、技术办公楼、农务供运办公楼、厂工会办公楼。除技术办公楼为一层混合结构,双坡悬山顶,顶部为木梁架瓦面外,其余3栋办公楼均为两层混合结构,双坡悬山顶,顶部为木梁架瓦面,一层走廊有圆拱形装饰。制炼旧厂房建筑框架保留部分苏联进口钢构件。
为保护好这些20世纪留下来的“史料”,旧工厂改造遵循“修旧如旧”原则。“设计团队对旧建筑的修缮原则之一是不破坏外立面,维持原始状态;建筑内部则用可拆除的材料分割空间。”梁光介绍,部分危险建筑被拆除后留下的建筑材料或机器部件,经过艺术家的精心设计变成公共艺术装置。这其中就包括了最美江景万吨仓前用钢筋制作的艺术作品,党群服务中心门口旁放置着制糖机械部件等。
旧机器部件上,斑驳的锈迹诉说着沉甸甸的历史,也见证着紫坭糖厂到紫泥堂创意园的“重生”。
安静,开阔,厚重的历史,紫泥堂吸引着各领域艺术家和文化企业从四面八方而来。
走进紫坭糖厂核心区,几座苏式风格的黄色二层建筑十分引人注目。这些建筑墙体黄白相间,Y型楼梯掩映在树木间显得古朴而富生趣,绿植掩映下黄色的墙面、圆拱形的装饰,具有岁月无法冲刷的美学特征。这些曾作为职工宿舍的建筑,如今进驻了书店、茶馆等各类文艺商铺。
在紫泥堂创意园入口处的广东省当代陶瓷美术馆内,一群陶器手艺人正心无旁骛地创作着一件件手工艺品。其负责人李群芳介绍,这个美术馆原本是一个破旧的车间,他们考察后对园区环境很满意,觉得这个厂房很适合搞展览展示和制作三位一体创作,于是就着手将这个旧车间改造成了美术馆。“在这里,我们举办展览展示陶瓷艺术,还开设手工体验和陶瓷艺术的公开课。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广州市民喜欢陶瓷艺术。”
李群芳说,现在广州很多艺术家经常到美术馆内画瓷,画好以后他们再现场烧制。不用千里跋涉,就可以把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和制作工艺搬过来,大大方便了大湾区市民和艺术家。
“和朋友到这里拍照游玩,感觉这里风景很美,就选择留下来了,开了自己的工作室。”一位网名叫“大叔”的年轻人介绍说,紫泥堂的氛围和他开的工作室的基调及定位契合,园区艺术感足够,这样的氛围是其他园区没有的。他希望园区能够聚集更多的年轻人,形成艺术行业大观园。
在番禺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指导下,紫泥堂获得了广东省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2022年,紫泥堂文化创意园还成功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如今,紫泥堂正积极向相关部门申报第二批广东省工业遗产,以紫坭糖厂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机器设备作为申报的核心物项,进一步保护和传承紫坭糖厂工业遗产文化,促进新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上浓郁的文化气息,让紫泥堂园区成了摄影爱好者的理想取景地、文青们必打卡的地方,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影视剧组在此拍摄取景。
梁光介绍,著名艺人郭富城等参演的电影《我的爸爸不一样》,今年即将上映的电视剧《上有老下有小》,广告《新老对峙》等一大批电影、电视剧、广告、视频等等都在这里取景拍摄。截至目前,紫泥堂接待的大型拍摄任务已达到了300多场次。
源源不断的拍摄需求,让运营管理团队看到了其中隐藏的商机。如今,紫泥堂正在谋划打造专业的影视拍摄基地。
“广州的拍摄场地大多是一千平方米以下的室内影棚,只适合短视频和广告的拍摄,难以满足电影拍摄需求。”梁光介绍表示,电影拍摄对场地的规模要求严苛,华南地区相对缺乏专业的电影拍摄基地。经过多方调研探讨,去年3月开始,紫泥堂着力建设电影拍摄基地。
近日,为促进文旅景区与影视产业融合发展,广州影视产业服务中心联合广州地区旅游景区协会,面向广州各区征集首批影视拍摄基地。最终广州有22个景区景点入围,其中就包括了紫泥堂。
打造专业的影视基地,紫泥堂仍在不断探索。梁光表示,他们通过不断的维护修缮、活化利用,已经在园区内打造了本地区较大规模的电影拍摄基地,将原糖厂的车间改造为4座电影拍摄棚,将原来的仓库改造为两座XR数字拍摄棚。目前,园区内已聚集数十家影视制作相关机构,涉及服装、化妆、道具制作、器材租赁等领域。
“接下来我们希望能够再增加几座标准影棚以接待更多剧组。同时引进影视拍摄产业链上的更多机构,在紫泥堂内形成电影拍摄产业链的闭环。”梁光希望,最终紫泥堂能实现这样的目标:一个剧组只要导演带着剧本和核心主创人员进场,其他需求都可以在紫泥堂解决。
日出日落,云卷云舒。这座被遗忘的甜味工厂,或许能通过打造影视“梦工场”,重回甜美的旧时光!
【撰文/制作】南方日报记者 刘怀宇 钟晓宇 实习生 李琦儿
【摄影/摄像】梁钜聪(部分图片为资料图)
【剪辑】余妍玲
【海报】张雅
【统筹】冯艳丹 罗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