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潺潺,滋润万物生灵;
书香幽幽,培育芸芸众生。
对于教师来说,
读书是提高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
也是教师“最长远的备课”。
书香致远,教育倾情。在阅读过程中,书上一处处的圈、点、批、注等,无不彰显着教师对读书的专注;一篇篇的心得与感悟,都洋溢着教师对教育的热情。一盏灯,一杯茶,或坐或卧,时而凝思,时而微笑,思绪在文字中畅游,阅读的情趣与快乐在空气中弥漫。
当书遇见光影,交错成一段清浅静谧的时光。在我校读书节活动中,老师们纷纷用手中的镜头,用心记录下属于阅读的每一段温柔岁月,它们显得如此静水流深。
通过阅读李怀源老师的《小学读整本书教学实施方略》,让我对小学整本书阅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要实施整本书阅读首先要明确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一是积累阅读经验,包括从文本中获取信息,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从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了解写作的目的;从读者的角度,对阅读文本进行评价。二是培养阅读能力,包括思考力,即对整个文本的理解和文本框架的把握;表达力,结合文本能够有个人的观点。三是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包括语言素养,即正确引用或者化用语言;学习素养的提升在整本书阅读中获取知识和策略,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明确教学目标之后,选择合适的读本也很重要,选择的读本要依据学生的学段,基于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教师的读后筛选进行选择。读本可以是课内阅读的延伸也可以是课外阅读的补充。但所选择的文本要能够增长学生知识;能够锻炼学生阅读能力;能够开启智慧、启迪心灵、传承文明。简而言之,就是能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都让学生有所收获。
导读课的教学实施包括:根据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从封面和目录初步了解作品;根据教学目标选取片段引导学生阅读体会;自由阅读交流收获和困惑。体验课关注学生个体的阅读习惯和体验,让生生之间推荐阅读,交换图书,体验别人的阅读兴趣,拓宽阅读视野。讨论课注重学生思维的提升,交流阅读收获,形成不同见解的碰撞。课程的开展要在学生的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作者又细化为阅读交流课、阅读实践课、阅读策略课、阅读欣赏课、阅读分享课、阅读思维课等。
——谭宝贤
读了《整本书阅读六项核心技术》这本书,获益匪浅。
书中介绍了六项核心技术,分别是构建阅读战略、分析阅读需求、提供策略支援、筹划阅读路径、设计阅读活动以及深度比较阅读。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核心技术六——深度比较阅读的部分。深度比较阅读主要介绍了两种比较阅读方式:文本内部比较和跨文本比较。在比较学习中发现其规律性和特异性,这都对于阅读本身要求比较高,低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帮助他们在文本内部寻找同或异,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
这本书提供的有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策略和方法,对于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都是大有益处的。
——谢静仪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不在于交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阅读理解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项目,如何进行阅读能力训练与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阅读水平,这一年以来我接触了《主题阅读的教与学》、《从整本书精读到群书阅读》这两本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书籍,并根据书籍的内容进行了实践,使我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也从中尝到整本书阅读教学带给老师和学生的高效。
整本书阅读即由单篇而“窥”整本,从整本而“瞰”单篇,引导阅读穿梭于整本与单篇之间。这样在整本书和单篇之间“穿梭”,既能引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又能提升单篇阅读的品质,一举多得。例如梅子涵老师的经典课例《麻雀》,就是通过一个共同主题去引出其他篇目的主题阅读课,让学生能纵观到相同主题的知识,也吸引学生对其他阅读篇目的兴趣,做到了以单篇到群书的阅读指导。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爱读,会读、深读整本书,进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阅读课上,针对低段的学生,我采用了书中介绍的有趣的导入作为阅读兴趣媒介,吸引学生对阅读书目产生兴趣,再在阅读课上进行阅读片段的“趣”分享。这样的阅读模式进行阅读教学,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很多,既加深学生的阅读记忆,同时也是师生共读后的情感共鸣分享。用乐事分享模式去读书,比以往枯燥布置,任务性完成习题要高效很多。
总之,通过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书籍阅读,我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环节有了大概的了解,这对我今后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钟梁凤
思考“整本书阅读”这一话题时,大脑中始终纠缠着几组概念:“休闲式阅读”与“探究式阅读”,“基于应试需要的整本书阅读”与“基于生命成长的整本书阅读”等到底有何区别?认真阅读《整本书阅读的六项核心技术》过后,我对于整本书阅读有了新的看法以及更深的体会——我认为,植根于语文课程这片沃土之上的“整本书阅读”,其教学表达至少应该是不以休闲娱乐为目的、不以单纯应试的任务驱动为手段、不以阅读者的个体浅表性感悟为落脚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此种活动,以精选的、切合学情的作品为载体,以预设的阅读任务为抓手,经由个体阅读、形成感悟、发现困惑、合作探究、点拨开启、消化吸收的研读路径,走向阅读理性和觉解深度。
——陈绮瑶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即要把道德的种子播撒在中国大地上,播撒在孩子们心里。树人,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宝,即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一书,有着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印记。成尚荣老师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始终有个底色、本色和亮色,那就是伦理道德。”在中华文化的语境里,教师除了知识的传授之外,重在指引道德修为,建树道德的榜样,鼓励学生“修己以敬”。这是一本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骨气、中国自信的教育学。这本教育学告诉我们:要坚守中华民族育人初心,要立德树人。同时,这本书旨在告诉每一位教师,什么是伟大的精神,什么是高尚的人格,如何让自己成为一名好教师。
——梁超茹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肩负育人使命,唯有充实自己方能无愧于这份教育事业。
读书虽然不是一条捷径,
却是自己实现人生目标最有效的方式。
读陶行知,明白生活即是教育;
读苏霍姆林斯基,
懂得要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感谢读书的这个习惯,
让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去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撰稿:郭嘉琪
审稿:张 雪
品质教育.学在南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