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链之策:“链主”担纲,撑起制造脊梁丨工业互联网3.0深调研

南方产业智库
+订阅

今年3月,受疫情影响,深圳公交地铁停运、社区小区封闭式管理,一度打乱了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工业富联)的生产计划。

“我们有望在几个星期内把停工所造成的延后产能追回来。”在深圳尚未解除封控期间,工业富联CEO郑弘孟就非常乐观地向南方日报记者介绍,由于工业富联的客户群都是全球顶尖客户,它们对于供应链的管控能力,以及与工业富联的协同默契能力都很高,“疫情的整体影响都在可控范围内。”

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关键企业不仅发挥了“牛鼻子”的作用,也成功扮演了重要“链主”的角色。

广东也进一步强化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中“链主”的作用。今年6月,广东省工信厅网站发出《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遴选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文件指出,围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每条重点产业链遴选2-3家“链主”企业(1家国有企业、1-2家民营企业或者外资企业)。

供应链更加透明

今年以来,多地疫情反复,产业链上下游制造企业停工停产,供应链“断链”造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通过供应链网络层层放大,特别是诸如汽车及零部件、3C、快消品等分工细、链条长、协作密的产业,不确定性更大。

应对不确定性,相比“囤库存”,核心企业更愿意打造一条更透明的产业链供应链。

赛意信息董事长张成康介绍,一家龙头制造企业一般有好几百个核心供应商,过去,为了保障供应链安全,同一个物料会找2到3家供应商,比如今年要生产1000万台空调,这家龙头企业就会做一个计划预测,这个月需要交付20万个风叶,供应商会到企业计划部“蹲点”,通过提前获取的消息让自家工厂早点生产和备货,其实只有到了采购部开始下单,这才算是接到订单。整个链条非常长。

“管理学中有一个名词‘牛鞭效应’,意思是很容易将需求变异放大。”张成康说,借助工业互联网打造的透明系统,从客户洽谈、接单,到供应商备料、生产制造甚至到物流数据情况,全产业链运作一清二楚,可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避免重复生产。

“原来是每一个环节都堆货,但是那样子的话,每个链条的货得有多重?”美云智数总裁金江也同样思考了类似的问题。由此,脱胎于美的的美云智数提出了一套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方法,并在美的供应链体系先行探索。

实现供应链“透明化”,这在之前几乎难以想象——核心企业出于供应链安全考虑,往往选择三两家同品类。而现在,上下游企业都成为了“合作伙伴”,在技术研发等环节上深度互动。

“客户要替代我可能要找10家供应商,但是我一家就可以替代10家,客户的成本仍然是最低。”佛山市敏卓机电董事长兼总经理邱意想说,通过砸钱做数字化,可以更加灵活应对客户需求。

广州裕申电子科技副总经理翁子舜则提到,目前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在牵头推动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对推动供应链稳定、减少过度囤货可发挥作用。

他举例说,如果手机厂要生产100万台手机,那么考虑到良品率、退换货等问题,上游厂商可能就得备110万个智能模组,层层传递下去,整个产业链可能就得备料130万套,“而通过标识解析体系,可以让手机厂商知道上游供应商的实际生产能力,就可以按量配置”。

深入集群连片成海

“小船经不起风浪,巨舰才能顶住惊涛骇浪”,拥抱工业互联网是不少中小企业面对生存和发展问题的现实选择。从工业互联网的角度来看,数字化转型不仅只是以单个工业企业项目的方式开展,还要考虑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集群式数字化转型。

例如,面向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箱包皮具、珠宝首饰、食品饮料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广州在国内率先采用揭榜挂帅方式破解传统产业整体数字化转型难题,推动建设5个“1+2+N”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环节,大幅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生产周期。

广州白云区是全国化妆品产业主要集聚地之一,企业数量约占全国1/3、广东 1/2,但也存在良莠不齐、同质竞争、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以及直播渠道带来的销售预测性和订单稳定性,挑战着物料的管控压力。蜂巢互联探索了一条工业互联网赋能传统产业集群的模式,推动雅纯的研发效率提升了20%,芭薇新产品的备案时间缩短了25%,艾圣的生产效率提升了28%。

“同一个行业的定制开发是相通的,围绕产业链、产业集群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集群内的企业可以拿来就用。”树根互联联合创始人、CEO贺东东说。

作为广州首家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链主企业,树根互联打造了一套基于“根云”平台的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更加灵活、更具韧性的供应链体系。同时,联合多家大型企业或链主企业打造产业链平台化基础设施,进一步推动产业链、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在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美擎”也累积了大量行业数据和落地经验,将创新技术和产业Know-How(行业知识)深度融合,并做到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深化应用,已经为超过21万家企业提供服务,其中重点客户涉及40个细分领域400家行业大型企业,目标是在2025年前打造20家“平台+园区”示范项目,50个产业集群和100个双链示范项目。

抢抓数字化风口,除了链主企业引领,一批中小企业也纷纷下海“冲浪”,广东“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围绕注塑、模具、家具、五金、小家电等传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目前,广东400多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也纷纷蹚出了一条数字化协同的新路径。

推动价值链高端化

在数字经济时代,价值链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连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关键。我国高度重视价值链产业链的建设。“十四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及,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在广东,一批关键企业在产业链上不断跃迁。以广东拓斯达为例,其工业机器人和数字化解决方案主要面向消费电子产业,但随着数字化的深入,客户不断延伸到长城汽车、比亚迪等整车企业,进而切入汽车自动化装备。同时,随着产业链条的完善,服务也在不断延伸,围绕第三方维修保养团队、二手设备经销商、金融服务体系,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闭环。

这也意味着,国内制造业有了新机会。要知道,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在国内崛起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它们与汽车厂商密切合作,并随着跨国车企进入中国市场,在高端化应用中掌握了大量数据、沉淀了大量经验,使得“四大家族”成为无可撼动的存在。而伴随着国内数字化“链主”企业对市场响应更为迅速,应用市场也逐步向更高端的领域打开。

“链主”企业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高端化,也被赋予了担纲产业链现代化的使命。2020年,总投资60亿元的美的全球创新园区落户上海青浦,今年它又多了一个新身份——青浦区智能制造产业链“链主”。恰逢上海复工复产,美的经验持续助推上海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

在链主企业的带动下,中小企业也“串珠成链”,不但能够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还能强化产业链整体的市场竞争力。事实上,产业链上的优质中小企业大多集中在制造业领域,是更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更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排头兵”,不仅附加值高,且处于产业链最具有话语权的环节。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指出,我国大中小企业均积极投身工业互联网,大企业借助工业互联网寻求系统性优化提升与核心能力打造,中小企业则借助工业互联网加快数字化能力补课和实现单点创新突破,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更为活跃广泛。

 ■延伸  

2030年全省培育100家“链主”

“链主”企业不仅实现自身的高端化,也被赋予了担纲产业链现代化的使命。 受访者供图

广东“十四五”规划提出,着力培育若干链主企业和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企业群。到2025年,在全省范围内培育形成省级“链主”企业60家左右;到2030年,培育形成超100家“链主”企业。

截至目前,广州已就19条产业链列出了链主企业初步名单,以“链主”带动产业链升级。佛山明确提出,支持“链主型”企业开展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有序带动企业梯次成长。

【记者】 郜小平

编辑 邵玉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