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讲堂丨东莞市积极推进信用创新赋能 多措并举助力企业快速复工复产

桥头政法
+订阅

东莞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聚焦信用全流程监管机制建设,探索创新“信易+”应用场景,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持续推进信用创新赋能,助力企业快速复工复产,高质量推进东莞市信用体系建设。

一、建立失信快速修复通道,减少企业因疫情影响信用评价

为保障失信主体权益,助力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信用环境。我市信用办制定《东莞市行政相对人信用修复操作指南》,通过镇街(园区)派发给前来市民办事中心申办业务的企业和社会公众,宣传信用修复,指引失信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纠正失信行为。对因疫情影响而受行政处罚的企业,依法加快修复审批,压缩审批环节,减少公示时限,保障失信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鼓励有关部门对参与和服务疫情防控的企业在信易+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相关企业共克时艰,保障企业健康平稳发展。截至5月31日,共受理8496笔修复申请,累计为5397家企业成功修复失信记录。

二、落实信用数据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深化信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发挥信用在创新监管机制、提高监管能力的基础性作用,完善中小微企业信用数据的归集、整理,形成企业的信用“全景画像”,为“信易贷”等融资产品落地提供可靠的信用数据。组织全市所有金融机构入驻全国信易贷平台,鼓励增发与“疫情”相关的融资产品,及时响应企业融资需求。编制《全国信易贷》宣传折页,发放到镇街(园区),组织我市信用和经营状况良好、有真实融资需求的企业登录全国信易贷平台发布融资需求,要求各金融机构优先处理企业受疫情影响的资金需求。不断深化信用惠民工程,落地一批符合东莞发展需要、有实际效能的“信易贷”产品,让更多信用主体享受到“守信带来的红利”。截至2022年5月,各平台累计注册企业240823家,成功签订授信合同企业21262家,发放贷款金额3092.31亿元。

三、积极推进信用破解证明难改革,实现市直单位一份报告“全证明”

针对直接面对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申请办理的证明事项,实施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通过改革创新的持续赋能,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分散到各部门的行政处罚(违法违规)等公共信用信息进行归集,通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并联和投资关系的串联,建立信用主体全景画像。开发无违法违规证明版和金融专用版信用报告,有关部门在行政给付、行政确认时可通过“信用中国(广东东莞)”网站直接查看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信用报告,确认有无其他“违法违规”情况,从制度和技术层面解决法人和其他组织证明多、办事难等问题,实现市直部门一份报告“全证明”。改革后,年累计可帮助2.52万家企业减少往返办事窗口约14.33万次(跑多个部门开具各类违法违规情况证明,提交资料申请计1次,领取证明计1次)。

四、加强信用创新应用场景,促进信用惠民便企

我市积极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守信联合激励机制,扩大信用场景应用,让更多的市民享受到信用红利,有效提升公众对信用创新的获得感。今年5月,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通报,我市“信易+”场景应用共31个,主要措施包括:

一是创新推出“信易行”。推动实现市信用信息平台与“东莞通APP”管理系统数据成功对接,为五星志愿者等诚信主体提供更优惠、更便利的公共交通、网约租车、汽车充电、机场大巴、购票充值等出行服务,提升诚信主体出行体验。截至5月底,系统注册用户约294.57万人,日均活跃用户量约3.58万人。

二是积极开展“信用+消费”。我市大力开展“乐购东莞”促消费活动,为切实解决消费领域在诚信经营、服务质量和消费纠纷中的突出问题,我们推出诚信经营+放心消费,全面公示消费投诉商家名单和内容,着力提升疫情期间经营者诚信度,充分发挥“信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三、探索应用电子市民卡。以第三代社保卡为基础,探索建设“多卡合一”的电子市民卡,融通医疗、金融、征信等涉及民生的各项政务应用,扩展公交支付、智慧校园等应用场景,提升我市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打造便捷优质的民生环境。截至5月底,东莞市社保卡累计发行1320.9万张,其中第三代社保卡累计制发卡311.9万张,电子社保卡签发量达870.53万 ,保持全国排名前列。

END

来源 | 信用东莞

编辑 | 桥头镇综合治理办公室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