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期广州武术非遗传承人研修班收官,开启岭南武学薪传新征程

南方+ 记者

6月21日,广州市2022年武术非遗传承人研修班(第一期)在广州圆满收官。本次研修班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广州市岭南武术非遗工作站主办,广东省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广州市武术协会联合承办。参加本次研修班的学员均为广州市区级以上(含区级、省级和国家级)武术非遗项目和广东流传的各武术拳种的代表性传承人。

活动现场

主办方介绍,本次研修班旨在推动广州市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健康发展,把武术非遗工作落到实处并引向深入,进一步规整武术的育人、传技功能。研修内容包括两类,第一类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基本理论,第二类是各拳种共性的技术与理论以及各拳种的特色内容。

活动现场

研修班由广东省少数民族体育协会会长、广州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李朝旭教授主持。多位非遗和岭南武术研究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学。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教授指出,武术非遗保护与传承应做到自我价值与国家价值相统一,实现武术非遗的体系化保护与传承。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陈忠烈从北方移民、岭南宗族、岭南地域特征等角度,分析了广东武术风格形成的地域历史文化背景,提出岭南武术要继续保持开放、融合的特色。

活动现场

李朝旭教授针对武术非遗传承中存在的“动作缺乏语言功能、语言缺乏文字功能、文字缺乏认知功能”的问题,专门为本次研修班的学习,制定了武术非遗(拳种)“四个标志”,即拳种(项目)的标志性技术、标志性用法、标志性练法与标志性理论,以此帮助武术非遗传承人明确自己拳种的特色技术与技法体系,从而更有效地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广东省武术队总教练黄建刚解读了南拳运动的风格特点、技法要素和训练方法,进一步规整了竞技南拳的内容和风格特点。资深南拳学者陈耀佳副教授指出,武术非遗要站在更高的层次对武术非遗的基本技术、核心技法和拳理进行科学化提炼,突出自身技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李朝旭希望,传承人们能够团结一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向未来,要相互吸收彼此的优点,在社会的动态发展中实现武术非遗的活态传承与传播;与此同时,武术非遗保护与传承要有方向,本次研修班提出的“四个标志”,就是为了给传承人提供一个能够找到拳种共性的标准,同时挖掘并保持自身的特色,以此推动武术非遗工作的高质量提升与发展。

【记者】杨逸

【通讯员】滕希望

【图片】主办方供图

编辑 张会玲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