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广州正值“龙舟水”汛期。在广州市海珠区石榴岗河,130多米宽的河面上横跨着一座极具岭南特色的“风雨廊桥”,河面宽阔、河水平缓,河边还有三三两两的市民在悠闲地钓鱼。
这座“风雨廊桥”,实际上是一座颜值与实力兼具的水闸,具有防洪(潮)、排涝调蓄、生态蓄水补水、景观等功能。
“前段时间,天文大潮叠加雨洪潮,珠江水位达到2.69米,石榴岗水闸两边的水位差达到了2米,但水闸还是扛住了,确保石榴岗河流域主城区不被淹。”海珠区河涌管理所所长周文军介绍道。
水闸作为重要的水利设施,在防洪排涝,确保片区水安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海珠区石榴岗河旧闸建于1960年,设计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经过近60年的运行,旧水闸混凝土构建存在裂缝、碳化等质量缺陷,交通桥常年超负荷运行,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为消除安全隐患,提升石榴岗河水域综合功能,海珠区易址重建石榴岗河水闸,工程于2015年9月开工,分两期建设,2018年3月主体工程完工。重建后的水闸形成了封闭的石榴岗河防洪潮体系,使得全流域防潮标准达到200年一遇。
周文军介绍:“新的石榴岗水闸建在原址下游约1.2公里处,将涌容提高了100多万立方米,防洪能力得到大大提升。”新建的石榴岗水闸还曾成功抵御2018年“山竹”特大风暴潮。
水闸上部采用风雨廊桥的形式,设两座门楼、两座重檐方亭、四段单层景观廊和一座双层碧波阁。碧波阁以海山仙馆为参考,采用灰塑、木雕、挂落、空花博古等传统手法,融入小洲村特色文化,廊、亭高低错落,完美地呈现了岭南建筑的“通”“透”“漏”等特点。
海珠涌东出口水闸控制室与工程管理用房结合布置在水闸闸顶上。
管理用房在设计上融入岭南传统园林建筑风格,建筑屋顶采用古代飞檐歇山顶结构造型,建筑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轻盈翘起,玲珑精巧,气势非凡,屋顶山墙装饰采用岭南传统建筑常用的黑底白花灰塑,在色彩上注重淡雅的格调,建筑外墙采用清灰砖,局部采用粉白色,勒角采用灰麻石板,外廊梁柱与栏杆采用仿木饰面,建筑显得精致古朴。
海珠是四面环水的生态岛、创新岛,珠江、大大小小的河涌形成的水文化孕育着海珠发展。一座颜值与实力兼具的“风雨廊桥”为海珠挡风遮雨,见证着海珠发展,也记录着海珠故事。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郑慧梓
【通讯员】赵雪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