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非遗不仅仅活在历史中,更活在当下?蓬江区潮连街道芝山社区芝山纱龙文化中心的落地建成,标志着该社区在“活化”非遗文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芝山纱龙是潮连古老的民间艺术,始于南宋,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其融合了古今各种舞龙的长处,形成了极具潮连传统特色的表现形式。纱龙全长约57米,共24节,用竹条、木板、砂纸、纱布等扎成。表演共囊括了4个部分48个花式高难度舞龙套路及20多种配套舞步步法,讲究动作的敏捷轻盈、节奏的连贯迅速。因表演时形神具备、造型优美、生动逼真而饮誉岭南,2015年芝山纱龙被列入江门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5年芝山纱龙被列入江门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
非遗+祠堂,精心打造非遗文化保护载体
在陈氏七世祖祠堂完成抢救性修复后,社区对如何更好地活化利用这一公共区间一时犯难。与此同时,本土芝山纱龙特色传统文化因各种因素日渐式微,纱龙、锣鼓等表演工具也一直“委身”于其他祠堂的偏厅里保存,缺少一处专门的芝山纱龙传承点。有社区群众提议,“何不顺势而为,依托这个祠堂设立一个专门的平台用于展示芝山纱龙,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发挥宗祠的公共效用,又能为推广传播我们的本土文化提供阵地载体”。此提议一经提出,马上就得到了社区众人的支持。
潮连芝山纱龙文化中心落成开放。
历经4个多月施工,精心打造的芝山纱龙文化中心惊艳亮相。中心占地600多平方米,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多媒体,分设芝山纱龙历史长廊、芝山纱龙实物展厅、陈福树书陈白沙潮连风物诗展览厅等五大展厅。“祠堂+非遗”的别样结合相得益彰,不仅赋予了古老祠堂新的内涵和魅力,更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新的阵地平台,让社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非遗文化的迷人光彩。
潮连芝山纱龙文化中心的布置。
传承
非遗+兴趣班,“少年龙”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生力量
据了解,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前,社区积极牵头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与辖区内的永思小学联合举办的“芝山纱龙兴趣班”,每年都能吸引约20多名的小学生参与。通过为小学生讲授芝山纱龙的历史、创作技艺、舞龙方法等,甚至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一条长度约为25米的“小纱龙”用于实物表演训练,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把非遗的种子种进孩子的心里。
芝山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子安表示,“如果今年暑假疫情形势允许的话,我们计划重启“芝山纱龙兴趣班”,充分利用此次建成的芝山纱龙文化中心,从兴趣班的培训内容、方式上不断丰富和完善,打造集打锣训练、制作工艺、舞龙训练等于一体的培训课程,不断增强他们对芝山纱龙的认可,为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注入更多新生力量。
芝山纱龙表演。
发展
非遗+文旅文创,开启非遗现代化发展新模式
推动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在这方面,芝山社区一直在积极探索。
现在,芝山纱龙非遗传承人陈仕明每天都会到文化中心为居民、游客等进行互动介绍,让参观者在直观认识纱龙文化的同时,也了解到这项非遗名录背后的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传统民俗。
“我们希望以芝山纱龙文化中心的建成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载体,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旅融合,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进一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加强非遗活化利用,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让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陈仕明表示。
【撰文】李衡昌 戴惠甜
【图片】潮连街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