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茶企不如一个立顿?做强中国茶,这家茶企探路全产业链智能智造

南方+ 记者

在黄山超级工厂内,德国的智能生产系统首次迁移到茶叶的生产体系里来,大大提高了产业链协作效率;

仓储库里采用无人化自动立库,实现物流过程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

在除杂质环节,AI机器人通过GPU图像运算,精准识别茶叶中的杂质,并快速精准地挑拣出来;机器人还模拟人工筛茶、铺茶和挑拣,每天可以完成200公斤毛茶的筛拣除杂工作,相当于50—60个挑茶工的工作量……

6月20日晚,国内知名茶企小罐茶在黄山超级工厂举办十周年“科学做茶汇报会”,创始人杜国楹化身主播,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深入工厂内部,首次向公众展示其工业4.0标准的工厂——全自动智能生产线以及多款智能生产设备,分享一片鲜叶如何通过工业化方式变为一杯有标准的好茶。

“目前,中国茶行业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凭借全产业链创新与数字化顶层设计,我们将以创新驱动中国茶行业的工业化、智能化进程,进而助力中国茶迈入工业4.0时代。”杜国楹提出“科学做茶”的概念,并宣称将投入强有力的研发和技术支持,探索中国茶产业实现智能智造升级的路径。

中国茶工业化,先制定先进标准引领

中国是茶叶生产、销售、消费大国,然而过去多年,中国茶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业内曾有“万家茶企,利润不如一个立顿”的尴尬说法。

“想要做有标准、质量稳定且能持续规模供应的中国茶,必须走工业化的道路。”根据10年探索与发展的经验,杜国楹认为,以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全产业链科学做茶路径,有望实现创新推动中国茶行业现代化进程,推动茶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他将小罐茶作为实践这一目标的试验场,搭建起整个工业化的框架:首先,在原料采摘、生产环节制定标准。联手非遗制茶技艺传承人,共同制定出包含原料选择、采摘要求、制作技艺在内的一整套好茶标准;通过建设生态示范茶园,培育种植出符合品质标准的原叶,并严格规范采摘等级、采摘时间等标准。

其次在制茶环节,依托六大初制工厂和黄山超级工厂,实现初精制一体化智能生产。包括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将大师的制茶经验,比如杀青温度、时间、揉捻压力、发酵条件、焙火等设置为可量化的工艺参数,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在整个加工环节,经验丰富的制茶大师全程参与监制,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工艺参数,以保障每罐茶叶的标准品质。

另外,成品生产出来后,须经过3道农残检测,还要经过鲜叶挑选、机器分级、机器除杂、人工反复挑拣等6道挑茶工序。在自动灌装生产线上,通过自动充氮技术保证残氧率低于2%,隔绝氧气、阳光、水分、外力和异味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以实现保鲜。

数字化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在标准化、质量稳定生产过程中,数字科技的应用和创新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工厂内,德国的智能生产系统首次迁移到茶叶的生产体系里来,而此前该技术只在汽车制造里才会看到。该系统的研发应用,极大程度提高了产业链协作效率。在仓储车间,应用了无人化自动立库,实现整个仓储物流的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 

该公司与IBM合作研发的AI除杂机器人,大幅提升行业加工生产效率,通过GPU图像运算,精准识别茶叶中的杂质,并将识别的杂质信息转化为坐标值,利用机器人将杂质快速精准地挑拣出来。

整个过程中,机器人模拟人工筛茶、铺茶和挑拣的过程,比人更加精确可控,而且效率更高,每天可以完成200公斤毛茶的筛拣除杂工作,相当于50—60个挑茶工的工作量。

据悉,该工厂以243台自动化设备、46台智能机器人的科技赋能,实现了90%自动化生产。

位于云南凤庆滇红工厂里,同样也有一条全自动、连续化的智能生产线。在制茶过程中,从鲜叶进厂、萎凋、烘干、揉捻、发酵到茶叶初制完成,每一道流程都在生产线上完成,实现了“鲜叶进、成茶出”的全程不落地生产。

其中,在原叶除杂水洗工序,原叶到达工厂后,先洗去杂质,然后通过多层履带式结构,增加茶叶与气流的接触面积,进行快速无损伤除水,让鲜叶完好如初地进入初制线。

“以前,中国制茶技艺依靠的是像我这样的非遗传承人,花一辈子的时间学习和积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滇红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张成仁说,现在有了人工智能,让他们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创新,去开发新产品。

该公司还计划将这套全自动生产模式推广到其他核心茶品类生产环节,推动整个行业的现代化转型升级。

为中国茶产业智能智造探索新路

《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提出,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为此,我国正在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强化工业基础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传统茶产业实现智能智造升级,是中国茶产业变强的路径。为此,该公司在研发创新方面也加大投入,以自主创新为产业升级构筑基石。

据了解,基于“全产业链+大研发”战略,小罐茶建立了“原叶研发中心”“茶叶工业装备中心”“茶叶应用研发中心”等六大研发中心,聚合专业人才、专业技术。

截至目前,该公司在国内外40余个国家和地区完成700余件商标注册申请,完成专利权授权200余件。其中新推出的子品牌——C.TEA.O智能泡茶机,揽获22项独家技术与外观专利。

在杜国楹看来,该公司为中国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最佳实践范例,其将引领行业进入智能化发展新阶段,进而助力中国茶从农业、半工业迈入工业4.0时代。

“目前,我们正在对中国茶工业化的相关课题做持续性研发。未来,我们将坚定科学做茶路径,不断提升产业链工业化、智能化水平,推动茶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杜国楹说。

【南方+记者】欧志葵

编辑 甘韵矶
校对 梁飞飞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