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探索构建垃圾分类治理新格局

南方+ 记者

6月15日,记者从黄埔区城管部门获悉,黄埔区结合人脸识别、精准溯源、社区生态等科技元素,不断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信息化、科技化,探索构建垃圾分类全链条现代化治理格局,为市民群众办好“家门口的实事”。

联和街:打造垃圾分类宣教基地,推进环卫与回收“两网融合”

近年来,在黄埔区城管部门指导下,联和街道将分类宣教与科技创新结合,对基地升级改造,打造垃圾分类宣教示范基地。基地发挥宣传教育功能,日常面向居民及企业开放,并已接待上万人次参观,使垃圾分类真正成为新时尚。

探访现场发现,基地设有垃圾分类宣教馆、果蔬酵素制作展示区、旧家具交易平台、大件家具拆解区。垃圾分类宣教馆内引入智能语音机器人,实现垃圾分类知识人机即时问答,并可作场馆引导及讲解使用;打造体感交互游戏,将分类宣教融于游戏体验中,测试分类宣教的效果。此外,每月更新数据成果墙,可回收物、餐饮、厨余、其他垃圾历史数据可视化。

据联和街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杨洋介绍,2022年1月至5月,联和街已开展垃圾分类活动114次。开展两场企业垃圾分类大型宣传活动,两场一起一课大型培训会,宣传覆盖人数达1万人。“未来,我们将不断努力,努力实现垃圾分类智能化、品质化。”杨洋说。

为创新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机制,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氛围,黄埔区积极推进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位于联和街黄陂社区的彩虹站就是这样一处“两网融合”点。

彩虹站外观醒目,站内不仅可回收常见的10余类可回收物,还设有环卫驿站、低值资源回收功能区。它和定时投放点是同一套后台系统,账号可以通用。居民在注册时,一户人家只需要注册一个账号,上传全家人照片后,即可实现全家人人脸识别投放。设备识别人脸后,会自动打开投放口,减少居民投放过程中的直接接触。

站点内设智能称重,根据不同可回收物回收价格,投放结束后,居民可马上在系统账号收到回收金额,即彩虹金或彩虹分,彩虹分可用于获取社区服务。“建立了彩虹站后的最大改善就是现在的空气好了很多,我现在在彩虹站的积分都有七八千分了。”联和街道的居民林阿姨说道。

即时结算和每日开放的运营模式,可有效避免过去的“三轮回收”模式导致家里废品堆积等问题。“自从彩虹站建设完成之后,街道的回收量都在稳步提高。”联和街综合发展中心工作人员杨达说。

龙湖街:探索构建农村地区垃圾分类新闭环

黄埔区龙湖街迳下村不仅是知识城乡村振兴建设的示范村,也是农村特色垃圾分类的示范村。

“我们村的垃圾分类做得很好,环境也改变了很多,现在很多晨跑的人们都会选择这条路线进行运动。”迳下村干部陈晓君对村内近几年的环境改善表达了高度的认可。

据了解,2021年初,迳下村将垃圾分类与特色精品村有机融合,陆续建设了“两网融合”网点、厨余垃圾就地处理屋、垃圾分类宣教馆、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箱等设施,采取“户分类、村收集、街转运、站处理”的处理体系,创新性在村内实施闭环式垃圾分类收集。

据介绍,每天早、晚7:00至8:30两个时段,环卫工人采取“定时定点移动式”收运方式,收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并现场检查分类准确性。分类好的厨余垃圾运送至村口的“厨余垃圾就地处理屋”进行就地减量处理,处理机通过将其脱水、搅拌、加热、降解,再高温好氧发酵为绿色无公害的肥料。肥料将被运输至龙湖街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投入使用,也可由村民少量领取用于家庭种植,由村产出,为村所用,村内循环。

在迳下村生活了多年的冯女士见证了街道的蝶变。“以前我们这个村子比较偏僻落后,环境卫生也比较差。现在村道都很干净,环卫员也会定时定点地回收垃圾,让我们村民有了满满的幸福感。”冯女士说。

【南方+记者】钟晓宇

【实习生】吴予曈

【通讯员】成广聚 李琳 卢景茂

编辑 李志颖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