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广州 | 解锁社区非遗新生活:非遗小凤饼相伴

多彩湘粤非遗相约
+订阅

【导语】为体现非遗保护扎根社区,实现非遗成果的全民共享,广州市各社区围绕“在社区,发现非遗迷人光彩”主题,结合社区类型空间、文化氛围及居民构成特色,联合非遗传承人、社区机构、企业等向公众开放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让市民感受与众不同的传统节日氛围。

今天,“记录广州”新媒体志愿服务队文案组组长罗可安走进省级非遗项目(小凤饼)制作技艺, 解锁社区非遗新生活!

广州美点特别好吃,尤其是成珠小凤饼。看过不如吃过,第一口,口有余香;第二口,回味无穷;第三口,令人流连忘返。吃过不如做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把手教学,成珠小凤饼制作过程,曝光!6月11日下午,适逢2022年广州非遗开放日,广东省省级非遗项目(小凤饼)制作教习体验活动,在广州市海珠区举行,吸引了社区数十名居民和孩子踊跃参加,感受非遗美点美味的魅力。成珠小凤饼仿佛是无形的催化剂,教习体验、分享品尝,健康欢乐,洋溢着“家”的味道。

传承百年美点,惊艳百年味蕾。大凡非遗美点,并不是指送入口中的食物本身,而是制作美点的技艺。成珠小凤饼的制作技艺,经历过上百年的传承流传至今,承载着广州这座城市的过去,以及这座城市骨子里的气质。省级非遗(小凤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薛锐明在加工场里,正向头戴塑料帽、口罩,手戴薄膜手套,脚穿鞋套的居民和孩子们,讲述成珠小凤饼的历史、制作工艺和发展情况。

他介绍,成珠小凤饼,又名“鸡仔饼”,始创于清朝咸丰年间的广州成珠酒楼,至今有270年的历史,以甘香松化,甜中带咸,有厚有薄,异香惹味著称。皮薄馅少的,略似美女的鹅蛋脸形,甘香酥脆,耐人寻味;皮厚馅丰的,酷似俯首觅食的小鸡,外脆内软,很有嚼头。20世纪初,畅销港澳及东南亚一带;30年代,曾荣获广州国货展览会一等奖章和“展品赛会”最优秀奖章的玻璃横幅;40年代,办理了正式商标定型注册。90年代,获得国内贸易部颁发的“中华老字号”称号,获得由中华烹饪协会颁发的“中华名小吃”称号。成珠小凤饼不仅是流传百年的“舌尖上的美味”,而且承载着悠久的广府文化底蕴。进入21世纪,成珠小凤饼即便是在崇尚机械化的时代,仍然严谨坚持传统纯手工制作技艺,一丝不苟地完成制作的每一步,赋予美点独一无二的美味,经住了岁月和大众的品尝,2012年被录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这是对成珠小凤饼坚持保持传统制作技艺、弘扬传统文化、保留传统味道的高度认可。

穿越百年时空,传承百年制作。薛锐明介绍,成珠小凤饼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至今日依然用全手工制作,技艺精细;从制冰肉、制馅料、到制饼坯等工序,每一道都极有讲究,依然沿用百年前的传统,只在烤饼时改用现代烤炉取替了用灶烧柴。成珠小凤饼选料考究,基本用料包括皮材料:小麦粉、白糖、糖浆、花生油……,馅材料:冰肉、白糖、白芝麻、黑瓜子仁、榄仁、花生油、熟糯米粉等。活动现场,薛锐明娴熟地将小凤饼从制馅,制皮,制饼等工艺流程完整演示了一遍。“鸡仔饼里没有鸡,竟然是用肥猪肉做成的!”一位街坊感慨道:“看似简单的美食里,每一样选材,都是味觉的极致考究;每一道工序,都是岁月的智慧沉淀。”

接下来,轮到居民和孩子们上手,特别是孩子们早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条不紊、各展其能。从“揉匀”“切割”到“按压”,再到均匀排入烤盘、用手稍压扁、扫上蛋液。在这样共同制作的氛围里,有了不一样的情感,手手相传将传统传承下去。“小小非遗传承人”一个个做得有模有样,满脸笑容地完成了小凤饼制作的“初体验”,别开生面地制作出一曲和谐的“色香味”乐章。

分享非遗美点,健康欢乐相伴。当小凤饼快要出炉时,散发出阵阵香味,孩子们心里都有一种特别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自己动手做的美点最好吃,这个小凤饼是我亲手做的,吃起来特香,我要带回家给公公婆婆尝一尝。”一名孩子高兴地说。这时,区级非遗(小凤饼制作技艺)代表传承人薛文婷宣布,今天小凤饼的教习体验就要结束了。你学会了吗?没学会也不要紧,想吃的朋友们,可以在广州老城区购买品尝。“这里传统、创新、健康、美味的美点琳琅满目,平时备一点在家里用来做早餐、茶点,是很好的选择。每逢亲朋好友来家里玩,用它来做茶点也很不错,好吃又有特色!当美点入口一刻,才懂得老广州的务实与情义。”街坊们纷纷称赞道。

本文原创作者:罗可安

编辑:谢棣英

责任编辑:张骥芳

编审:金玲

南方+——广东头条新闻资讯平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