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巡”而动的这两年,看东莞智网工程“尖刀连”如何炼成

南方+ 记者

换上衬衫、套上蓝马甲、系上腰带、佩戴对讲机和执法记录仪……在过去的两年里,东莞这300多名队员闻令而动,奔走在这座千万人口城市各处“毛细血管”中。

他们就是东莞市“智网工程”机动巡查队(以下简称“市机动巡查队”)。2020年5月,在东莞市委政法委领导下,市机动巡查队(下设六支机动巡查队分队)正式成立。两年多时间里,通过发现上报问题隐患,规范部门处置责任,这支“尖刀连”活跃在各类基层社会治理专项行动与抽查中,成为“智网工程”常规化巡检模式的重要补充。

化身案源“眼睛”,延伸部门“触角”,市机动巡查队将大量风险问题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提升了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处置各类风险隐患的能力,为平安东莞筑牢一道道屏障。

固本浚流,淬炼网格“精兵”

作为千万人口大市,东莞社会结构复杂、城市文化多元、风险挑战多变,社会治理难度不言而喻。

2016年,东莞市“智网工程”实施以来,通过有效整合资源,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科学化,扑灭了一大批矛盾纠纷与安全隐患,成为东莞社会治理的“中枢”。

为群众织细织密“平安网”,东莞步履越发坚实。2020年,东莞提出新思路——炼铸一把素质过硬、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调度有力的巡查“利剑”,这便是东莞市“智网工程”机动巡查队成立的初衷。

东莞市委政法委三级调研员、市智慧网格管理中心主任庄学华现场指导巡查工作。

东莞市委政法委三级调研员、市智慧网格管理中心主任庄学华现场指导巡查工作。

2020年5月14日,东莞市智慧网格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智网中心”)为市机动巡查队及城区片区、松山湖片区、滨海片区、水乡新城片区、东部产业园片区、东南临深片区分队举行授旗仪式。从全市上万名网格管理员中脱颖而出,这支300多人的网格“尖兵连”由此诞生。

市机动巡查队城区片区南城分队队长张志祥回忆,他经街道智网中心推荐,通过遴选加入市机动巡查队,选拔以党员、十佳网格员、退役军人优先。

除了小部分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老队员,机动巡查队的主力是90后“后生仔”,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特点。为了提升队伍显示度,增加集体荣誉感,还统一为队员们配备11类统一装备。

起步就是“冲锋”。就在市机动巡查队授旗当天,东莞市农业农村局向队员们展开了一场田间窝棚排查业务专题培训,随后田间窝棚专项整治的排查攻坚作业马上展开,成为市机动巡查队的首个“练兵场”。

张志祥记得,这次任务持续了半个月,他和队员去往沙田、虎门等10个镇街的田间地头。在此次覆盖全市的大范围巡查中,出动了无人机空中侦察。有了高科技设备加持,再加上队员们“地毯式”巡查,最终发现了上万条隐患线索,而后移交给市农业农村局整改。市机动巡查队的首次行动,就为东莞提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立了一大功”。

市智网中心还专门制定了机动巡查队的管理及运行机制,并邀请专业老师,就沟通技巧、法律知识、心理调适、无人机技能等进行理论和实践培训,提升队伍主动发现问题和快速处置问题的能力。

“尖兵”显神勇。今年5月以来,为进一步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带来的人员管理要求,市机动巡查队在队伍中优中选优,进一步组建成立应急机动小组。通过以老带新,这支队伍从最初的8个人,扩展到如今132人,承担包括疫情防控、出租屋治安检查等在内的应急任务。

今年以来,市“智网工程”先后组织市机动巡查队员318人次,开展了3轮专项巡查,累计排查出租屋、“三小场所”1340栋(间),排查租住人员3466人,现场发现问题隐患2993宗,协助公安部门现场行政处罚48人、行政警告36人,现场落实整改618宗。

通过交叉协作,以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方式,市机动巡查队的作业方式打破了属地基层“熟人社会”干扰,提高了智网巡查的精准度。

高效精准,争做案源“眼睛”

今年6月的第一个周末,张志祥又完成了一次突击巡查任务。当天上午,市机动巡查队后勤保障微信群发出了紧急通知,当晚巡查队要联合公安部门对出租屋开展治安隐患排查突击行动。

马不停蹄,张志祥一边向南城智网中心汇报,由中心协调公安部门派人参加,一边将该通知传达给南城街道智网机动巡查队其余10名队员。

下午17:56,张志祥完成分组安排,打印完检查统计表,带好蓝马甲、手电筒等装备,在三元里社区集结队员,“行动前我向队员们提醒注意事项,确认分工。”

当晚,巡查任务完成已是深夜。张志祥收齐各位队员的表格,将检查行动情况统计发送至市智网中心,方才结束当天的工作。

对于巡查队员来说,这是过去两年历次机动任务中常见的一幕幕。两年来,经过多次实地淬炼,让队员们拥有如“火眼金睛”般的精准洞察力。

市机动巡查队东部产业园片区黄江分队组长任茂坤形容自己在巡查工作中是“千里眼”“顺风耳”。今年5月的一次夜查行动中,一间商铺溢出的煤气味引起他的警觉。

听到提醒,这名商铺租户起初不以为意。异味扑面而来,任茂坤提醒队员别触碰电灯开关,同时打开手电筒,走进商铺厨房。经检查,确认是煤气管道老化泄漏,他即刻关掉气阀、拆除管道,并将爆裂脱落的痕迹展示给商铺租户,再次叮嘱其提防煤气管道老化,方才和队员离开现场。

还有一次,任茂坤留意到东城一家仓库排出的污水。当巡查人员靠近时,工作人员仓皇离开。推开半掩的门,任茂坤看见黄色的不明液体流作一团,冒泡、有异味,“疑似是化学清洗试剂,担心影响周围居民用水,我们随即在app上报,交给市生态环境局处置。”

“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小事小节里往往有大文章”……就是这份直觉与经验,让市机动巡查队员发现了一批批基层安全隐患问题,为一方平安撑起了“保护伞”。

协同作战,延伸排查“触角”

多次行动中,总不难看到这样的数据:发现隐患上千宗,涉及上千名隐患主体。找到问题得益于巡查队员的不懈努力,也与巡查方式的创新密不可分。

市机动巡查队滨海片区副队长陈振贤介绍,很多巡查都是联合公安部门展开。5月18日,在他所参加的出租屋及“三小”场所开展专项联合检查行动中,97名人员中就包括市公安局治安巡警支队和镇街公安民警人员。

其中,市机动巡查队负责检查登记,公安民警力量对违反治安、消防、疫情防控管理措施的出租屋、“三小”场所负责人进行现场执法,发挥警示震慑作用。这种模式,又被称为“1+1联合攻坚模式”。

重遏制、长震慑。专项行动剑指基层隐患中的“堵点”“痛点”“难点”,依托协同式、机动式、点穴式作业,巡查火力更集中、问题更精准。

新技术也不断擦亮这把“利剑”。拿出手机,巡查队员发现任何问题都可以在巡检版APP随时上报,包括位置、设施、问题类型等。2021年4月,新上线的巡检版APP成为网格普通巡查APP的“加强升级版”,进一步打通镇街属地的界线,并与新一代智网工程信息系统打通。在一批智能化、创新化的技术支持下,一般问题被及时反馈至各镇街,由镇街进行整改,典型问题交给公安等职能部门跟进,提高了巡查效率。

同样彰显数字技术赋能的还有执法记录仪。这个黑色的执法终端,可以拍下巡查过程中的每一个时段,并传至市智网中心的指挥大屏,实时掌握巡查现场情况。

工作成效的显现,让这支“尖兵连”的美誉度节节上升。

张志祥记得,队员们最初在工作中常常受到阻挠,但通过不断为出租屋主、群众“拔除一枚枚隐形炸弹”,赢得了支持和配合,“群众理解了我们的苦口婆心。”

经常用黄江话和街坊打交道,任茂坤和群众距离也拉近了,有时候扫楼时大汗淋漓,他能听到群众发自内心的感谢,“多亏了有你们啊”。

如今,不少二手房东还会主动与巡查队员沟通、上报线索,在市机动巡查队城区片区巡查队员莫润波看来,这代表队伍工作得到了群众的肯定。“巡查队员还带动提高了其他网格管理员的业务水平及能力,树立了良好形象。”

群众的肯定,正是来自队伍不弃微末、解决问题的实功。张志祥认为,常态化巡查、实地抽查行动都不是目的,“促使各类基层社会治理重点难点问题发现及时、处置到位才是我们的落脚点。通往群众的路是用心一步步走出来的,我们将继续强化做强做优队伍,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

【撰文】龚菊 郭文君

编辑 黎晗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