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版“奶盖茶”——《梦华录》中的点茶技艺

茶行天下
+订阅

开播十三天,以北宋为时代背景,改编自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的电视剧《梦华录》,不仅收获了豆瓣8.8的高分,还带火了宋代点茶技艺,剧中所呈现的茶百戏相关话题也登上了微博热搜榜,将宋代茶文化热潮推向高峰。

经济繁荣,百姓追求雅致生活

据史书记载,宋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高度空前繁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国宝级文物《清明上河图》中也展现了宋代的繁华景象,国都汴梁(当今开封市,又称汴京、东京)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宋代民间百姓生活水平极高,人们也更注重精神生活享受,上至君王,下至百姓,无不好茶,各式各样的茶馆遍布着都城的大街小巷,茶是当时百姓物质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宋徽宗《文会图》(局部)

宋徽宗《文会图》(局部)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瑰宝,发于神农,兴于唐朝,而盛于宋代,时至今日仍长盛不衰。每朝每代的茶文化各不相同,人们饮茶的方式也各有千秋,隋人惯煮茶,唐人钟爱煎茶,宋人则以点茶为主,《梦华录》中,赵盼儿就以一手精湛的点茶技艺引来众人喝彩,而其他影视剧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清平乐》等也演绎了宋代独有的点茶技艺。

图源电视剧《梦华录》

图源电视剧《梦华录》

图源电视剧《梦华录》

图源电视剧《梦华录》

七汤点茶,演绎宋代独特茶技

点茶步骤繁杂,通常先炙茶以去除水分,再将茶饼捣碎放入茶碾中磨细,最后取罗筛将茶末再次筛细,细细的茶末置于预热好的盏中即可开始点茶。点茶第一步称为调膏,以汤瓶煎水沸后注入盏内,用茶筅将茶末调和至膏状。

宋徽宗所著《大观茶论》中曾详细记述七汤点茶法:

·首汤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

·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止。茶面不动,击拂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

·三汤多寡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周环旋转,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

·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真华彩,既已焕然,轻云渐生。

·五汤乃可稍纵,筅欲轻盈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

·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然,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

·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

图源电视剧《梦华录》

图源电视剧《梦华录》

文中还提到,点茶注水时都需快速注入,并用巧劲儿来回击拂茶汤,每汤所用力度及注水量皆不相同,待汤花(即泛起的茶沫)至乳白色即可,此时茶面应“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茶沫在盏周围回旋不动的情形被称为咬盏,与现在颇受年轻人喜爱的奶盖有些许相似。

茶幻百戏,非遗传承任重道远

点茶不仅是传统技艺,还具有一定社交意义,衍生出了“斗茶”“茶百戏”等表现形式,为文人雅士所推崇,极大丰富了宋代的思想文化生活。

斗茶一看汤色,茶汤色泽纯白者胜,二斗汤花,汤花均匀细腻,咬盏时间长,久聚于盏边不散者胜。除此之外,茶百戏也是斗茶的一项内容,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采用“下汤运匕”,仅用清水就能在茶汤上绘制出禽兽虫鱼花草等图案,与咖啡拉花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是我国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茶百戏始于唐,在宋代时受到士大夫的推崇,得以盛行并发展至巅峰,诗人陆游就曾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如此描述茶百戏: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茶百戏(图源茶百戏传承人章志峰)

茶百戏(图源茶百戏传承人章志峰)

茶百戏(图源茶百戏传承人章志峰)

茶百戏(图源茶百戏传承人章志峰)

宋代以后,点茶技艺逐渐衰落,茶百戏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一度几近失传。庆幸的是,经过传承人的努力探究,终于在2009年复原了这一项珍贵的古法技艺,并于2017年成功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盛行到消失,点茶被遗忘的背后其实还藏着无数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国是拥有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丰富璀璨的非遗文化和技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血脉的延续。在新时代,年轻人更应担起传承的重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铭记于心,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活力,让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色彩。

【撰文】雷钰

【来源】南方农村报

编辑 张妮静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