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半,总算等到了笑果文化出品的《怎么办!脱口秀专场》,得以在《脱口秀大会 第五季》上线之前,先过过脱口秀的瘾。
过去几年,李诞领导的”笑果文化“带动了中国脱口秀行业的发展,《吐槽大会》和《脱口秀大会》两档王牌综艺捧红了一大批脱口秀演员,让脱口秀的概念真正“出圈”。
但国内脱口秀尚未脱离野蛮生长时期,前路不明确,许多脱口秀演员在成名后遭遇创作瓶颈,无法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本着“人人都能说五分钟脱口秀”的信念,在忧患意识下展开自救的节目《怎么办!脱口秀专场》诞生了。
《怎么办!脱口秀专场》拥有全新的节目形式。
八位脱口秀编剧深入到十个行业,收集素材进行创作。
这八位“天选之子”,分别是“笑果老人”王建国 、呼兰、庞博、程璐,这两年刚火起来的杨笠、杨蒙恩,靠外形出奇制胜的“黑马”何广智、徐志胜。
以及第二期才姗姗来迟的“气氛大王”王勉。
每期节目分为上下两部分,上期是笑果文化的团综,八位编剧组成一个编剧部,从中推选一位“主任”,这一块重点展示编剧部的日常,包括脱口秀的创作过程。
到了下半期才进入脱口秀表演环节,地点设置在上海兰心大剧院,演出嘉宾除了编剧们,还有行业代表,以及明星嘉宾。
真人秀+脱口秀结合的模式,看起来使节目内容更加丰富了,实际上无论团综还是脱口秀,都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反而互相拖累。
第一期节目的主题是“警察和消防”行业,但团综设置的叙事主线却是 “竞选领导”,并没有展示编剧们深入基层收集素材的经历。
第二期团综演绎了几段“宫斗”一样抓马的职场戏,比如排挤新人、罢免领导等等,在夸张的表演中加入反转桥段,剧本感比较强,就像看一群成年人过家家。
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规则大大影响了团综的观感 ,把大家聚集在一个别墅里办公,故意把房子弄的很乱,让所有人自己搞卫生,但这个“难题”和他们的创作任务毫无关联。
李诞给大家发放300元伙食费,强调每人30元餐费,外加60元车马费,可是他们吃饭也没有外出采购食材,出行照样坐专车,无需为预算发愁,甚至没人提过这笔钱,那这300元的作用是什么?
“编剧部主任”作为众人争抢的香饽饽,既没实权,也没发挥任何作用,就是开会的时候站一下领导的位置,在同事面前摆摆架子,享受一下“阿谀奉承”。
相比这些人为设置的繁琐无用的规则,节目的亮点是几个脱口秀演员之间真实生动的唠嗑,由于彼此的熟悉和幽默天赋,他们个个妙语连珠、接梗快,聊天比舞台表演的效果还好。
比如李诞每次介绍任务的最后,总是以推荐自己的新书收场,打工人王建国脱口而出一句响亮的“滚”。
徐志胜手写ppt,试探着询问李诞“你的想象力怎么样?”
李诞怒斥正在排练的徐志胜:“不要再在那假装用功,昨天干嘛来着?”,呼兰在旁边迅速接梗:“昨天没镜头”。
众人为了当领导各出奇招,徐志胜尤其积极,到处拍马屁,笼络同事画大饼,使唤广智给他提包,费尽心机拉帮结派之后发现自己“审错题”,白干一场。
《怎么办!脱口秀》通过团综呈现了脱口秀演员的真实群像,揭露他们在舞台以外的生活,例如骑电动车上班的广智,就跟无数普通上班族一样,这些接地气的日常正是脱口秀创作的灵感来源。
幕后创作环节作为“干货”重点呈现,做ppt汇报方案,大伙坐在一块儿讨论怎么开场,奇思妙想,集思广益,创意和段子自然而然碰撞出来了。
相比团综这道“前菜”的新鲜感,脱口秀这道“主食”显得索然无味。
不可否认,脱口秀从“个人表达”到“行业表达”是一种进步,上一季《脱口秀大会》也早就引入了行业代表的玩法,以行业素材讲脱口秀的素人,在专业脱口秀演员之间令人耳目一新。
但《怎么办!脱口秀专场》把人设单一的行业精英变成了主咖,行业精英念着编剧写的稿子,就像优等生在口述一篇命题作文。虽然教育意义上来了,但娱乐性大打折扣。
脱口秀本是一门冒犯的艺术,而“冒犯”和“安全、正能量”这些词汇存在天然矛盾,再者,专场的选题范围缩小,也会导致审美疲劳。
这些还不是致命问题,这档节目最致命的问题是上下期的顺序错位。
表演环节里的梗早在团综的创作环节就揭秘过,观众再听到这个梗的时候就没有惊喜了。
比如杨笠问杨蒙恩什么是元宇宙,杨蒙恩反应贼快:“元秋,元奎、元华、元彪”,这个梗被原封不动地移植到成龙大哥的稿子里。
建国和庞博构思“卖茶女骗局”的稿子,蹦出“爷爷卖的是绿茶”和“王建国卖减肥茶”的梗,也属于灵光乍现的精妙段子,第一次听的时候最惊艳,上台表演则是一种重复。
《怎么办!脱口秀专场》算是一次值得肯定的创新,只是形式和方法上还有探索和进步的空间。如果开个单纯的团综,单纯看这群脱口秀演员唠嗑,应该比现在更有趣,毕竟这里面是真正的人均梗王。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