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荔枝陆续上市了。
一颗颗红得可爱、白得莹润的荔枝里藏着岭南的清甜夏意。
市面上的荔枝有一百多个品种,有三月红、挂绿、糯米糍、妃子笑、黑叶等等。你最爱哪个口味的?
清远荔枝——珊瑚
清远的荔枝虽不及增城、东莞、惠州的荔枝有名气,但种植历史与它们相差不远。史书记载,古代的清远潖江一带(今佛冈地区)都有种植荔枝。这种在清远土生土长的荔枝,名字叫“珊瑚”。
△民国《清远县志》卷十四土产物之荔枝,介绍清远荔枝种植情况。
“珊瑚”的取名,并非来自荔枝果实本身的特点,而是来自荔枝树的外形。
这种产于清远山中、最高达10米的荔枝树,每到成熟之时,树叶都会自然落下。
远远望去,这形状奇特的荔枝树犹如珊瑚一样,于是人们称其为“珊瑚”。
“珊瑚”荔枝最大的特点是:荔枝核很小,果汁很多。
△《荔枝谱》介绍清远荔枝“实小浆多”。
古人怎么吃荔枝
“一只荔枝三把火”,荔枝是温性水果,味甘,易“上火”,故不宜多吃。
古代人深知这一点,于是摘荔枝时,会将荔枝放入水井中,以井水寒气祛除荔枝之火气,所谓“水火既济,斯为神仙之食”。
然而,还是难免会有嘴馋的“吃货”。
荔枝吃多了,该怎么办呢?
古代人则用青盐调白酒饮用,或在黎明前饮用荔枝树叶上的露水,以此来降荔枝之“火”。
此外,古代人还研究出了荔枝的“新食法”与“新玩法”。
△清远的荔枝。
如泡制荔枝酒。
传说唐代有一位叫李文孺的人去往岭南,途中经过韶州乐昌县的昌乐泷,家仆摘下荔枝藏在盎中。文孺起初并不知道。
盛夏里,南下的路上让人感觉十分闷热,文孺一行几人却闻到盎中散发出来的香气,打开一看,荔枝已成芳香的酒。
后来,荔枝酒的做法便流传开了,大家纷纷仿效,用麯、粳米和荔枝酿制,只需三天时间便成酒,荔枝酒入喉甘甜惹人醉,而且“芳烈过于椒桂(这里指椒浆桂酒)”。荔枝酒在唐代又称“荔枝烧”。
白居易这样形容荔枝酒——“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然,荔枝酒以陈者更为珍贵。
在宋代,诗人黄庭坚则把荔枝煮成了荔枝汤。这也是《岭南荔枝谱》里唯一介绍的荔枝食谱。方法是鲜榨荔枝汁,然后与蜜糖水混合,即加入鲜剥荔枝肉,用火煮滚后改中火,然后注入热盏中饮用。还可以用半盏荔枝汤煎沸,用纱囊盛龙脑先扑热盏,再倒入汤饮用。
△《荔枝谱》《岭南荔枝谱》封面。
古代,儿童还常玩的一种名为“赌荔枝”的游戏。
先用面粉或墨汁涂在荔枝表面,然后放入大罐之中,孩子们一起伸手去抓,抓到白色(面粉涂的)荔枝为胜。
这种古代流传的抓荔枝游戏,有点像今天小学数学里的小学“白球和黑球”问题。
在没有冰箱的古代,荔枝这种季节性水果该如何保鲜呢?
古代人也有自己的办法,荔枝从树上摘下来后,先留下枝蒂2—3厘米,用蜡封住,然后剪去枝蒂,再用蜡封住口,放陶罐中,上面再用布和水封盖住。这样历经数月,荔枝的味色都不变。
还有一种,在竹林中选用较大的竹筒,竹节处凿开一口,往里面放入荔枝,再用泥密封住。
这样,荔枝借助竹子的生气滋润着,可以藏至冬天,色香不变。
看来,古代人吃荔枝、玩荔枝、藏荔枝确实颇有讲究,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襄为此编了一本《荔枝谱》。
后来,随着荔枝在岭南广泛种植,鹤山的吴应逵在清代编写了一部荔枝的“说明书”,书名为《岭南荔枝谱》。
尽管我们无法穿越回到古代,但也可以从《岭南荔枝谱》中了解到古代岭南荔枝的种植和食用传统。
荔枝为什么叫荔枝?
最早关于荔枝的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文中写作“离支”,割去枝丫之意。
原来,古人已认识到,这种水果不能离开枝叶,假如连枝割下,保鲜期会加长。
对此,明代李时珍也认可。
《本草纲目·果三·荔枝》中写道:“按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大约东汉开始,“离支”写成了“荔枝”。
夏日漫漫
好在美味的夏日水果也很多
西瓜、葡萄、黄皮
……
在夏天,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
快来留言区分享吧~
图文:钟洁华
编辑:蔡硕
校对:张鍪
编审:张莉娜
编委:黄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