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药里,常说的柴胡有南柴胡、北柴胡之分,而我们常用的一般指北柴胡。此外,还有一味药叫银柴胡,这三个药名字相近,功效却大有不同。
银柴胡和柴胡的故事
据传,在古代柴胡和银柴胡一直都是混淆使用。有一次,一位叫刘翰的商人,他经过银州的时候,发现在街上有人在卖一种像柴胡的药物。而老家正需要“柴胡”这味药,于是刘翰就从银州买了许多药材回到家乡去当作柴胡卖。相隔没几天,刘翰被人告发到县衙,说他卖假药。原来,这个人长期患病,需要吃一副药,一吃这药就灵,里面有柴胡。这次买了刘翰的“柴胡”,却不灵了,所以就把刘翰告了。刘翰觉得冤屈,县官正踌躇,有一老药者晋见,道出了原委:刘翰从银州购进的柴胡根是白色的,这种柴胡善于清虚热,除疳热,而你们本地柴胡却长于解表退热。
由于此药与柴胡相似,根是白色的,又是银州产的,所以就把它叫做“银柴胡”。
北柴胡
北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的根,经拣净杂质,洗净晒干入药,主产于辽宁、甘肃、河北、河南等北方地区,外表浅棕色或土棕色质较坚硬,不易折断,少弯曲,称“硬柴胡”;根头膨大,多分歧,并多须根,木质部白色或黄白色,如轻扭曲,可见木质部碎裂或条片状,幼细的支根则易于折断,微有香气,味淡。《本草汇言》概括为“北柴胡出于山东诸路,色黑而细密,形短如帚”。又因其唯根入药,且常于秋季采集,故又名“秋胡柴”。
北柴胡和解退热、疏表之功效显著,且以生者为佳,用量宜稍重,多用于外感热病。正如《本草求真》所言“解散宜北柴胡”。朱东生先生亦云“北柴胡解热,至伤寒邪热也”。
南柴胡
南柴胡系狭叶柴胡的根系,拣去杂质,洗净切片(或切段)晒干入药者。主产于我国南方湖北、四川、江苏等地,其中产自四川者名川柴胡。其外表呈黄棕色或红棕色,质较轻软,性脆,易折断,独根疏须,木纤维少或无,气微轻,有油腥气味,味淡,又称“细胡柴”、“软胡柴”。因南柴胡常于清明前后连根带芽采摘,故有“春柴胡”之称。有些地区仅以其根入药,其根呈红棕色,又有称“红柴胡”。
南柴胡偏于疏肝解郁、升阳散邪,常用于因郁致热的内伤杂病,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用量宜稍轻。《本草汇言》“脾虚劳倦,用补中益气汤;妇人肝郁劳弱,用逍遥散,青蒿煎丸,少佐柴胡”此柴胡指南柴胡也。叶天士、陈幼清等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此柴胡亦指南柴胡。因其性升散,所以在临床中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银柴胡
银柴胡为石竹科繁缕属植物银柴胡的干燥根,气微味甘,主产于陕西、内蒙古、宁夏,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政局编印的《中药材手册》将其正式收载。
银柴胡性味甘而微寒,有清虚热、祛疳热等功效,主要用于阴虚发热、疳积发热等。对于阳虚发热、骨蒸劳热、凉血,银柴胡的功效优于北柴胡和南柴胡。清代汪昂《本草备要》“热有在皮肤,在脏腑,在骨髓。在骨髓者,非柴胡不可,若得银柴胡只须一服,南方者立减,故三服乃效”。
三者功效区别总结
北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生用,调经止痛醋制,退虚热鳖血炒,升提止泻酒制,润肺止咳蜜炒。
南柴胡生用治肝郁劳热,劳热不是外感,也不是半表半里的热,而是虚热,肝热虚热用南柴胡。
银柴胡专退阴虚潮热,小儿疳热。
END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