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建成美丽海湾7个,江门这份规划征求意见

南方+ 记者 郑琦 2022-06-13 11:27

为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江门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组织编制了《江门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下称《规划》),现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规划》指出,至2025年,江门海域水质持续稳步改善,陆海污染防治初显成效,海洋生态保护力度稳步加强,公众亲海空间增加且品质增强,海洋风险防范应急响应处置能力不断增强,海洋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及监管能力全面提升,镇海湾美丽海湾建设初见成效,人民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逐步实现“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好愿景。

具体而言,至2025年,江门市入海河流国控断面消除劣V类水质比例达到100%,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达到73.7%;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完成省下达目标,岸线生态修复长度4.2千米;退围还滩还海面积完成省下达目标;红树林修复面积达453公顷;整治修复亲海岸滩长度27.37千米;建成镇海湾管控单元、川山群岛海域管控单元中美丽海湾7个。

近岸海域海水质量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江门市以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为核心,按照“陆海统筹、河海兼顾、系统治理”的原则,把陆地污染源控制、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以及海域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加强从海洋到河流、从入海口到流域上游地区的污染源控制,全市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水质优良(一、二类海水水质)面积比例从2017年的41.4%提高到2020年的76.4%。川岛海域水质良好。各类海洋功能区基本满足环境质量要求。所辖海域未发生“赤潮”、溢油事故等重大海洋灾害事件。

全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8年至2020年4条主要入海河流(潭江、大隆洞河、那扶河、海晏河)水质达标率100%。到2020年底,全市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省考以上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100%,较2015年提升33.3个百分点;全市一级支流地表水无劣Ⅴ类水体,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100%。

“十三五”时期,江门市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积极创新海洋经济发展思路,加大对海洋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海洋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361.0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91.18亿元,年均增速6.4%,约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年均16%,海洋经济对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持续增大。

海洋生态保护工作取得实效。严控新增围填海造地项目,积极推进“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生态岛礁”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新会区成功创建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编制完成《江门市海岸线整治修复实施方案(2019-2020年)》和《江门市镇海湾(台山北陡)美丽海湾建设方案》;完成海岸线整治修复120.95千米,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

打造“各美其美”美丽海湾

《规划》明确,按照“到2035年美丽江门基本实现”的总体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以“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为统领,聚焦绿色发展、质量改善、生态保护、公众亲海、治理体系等领域,继承并创新有效做法和经验,努力开创江门海洋保护与建设的新局面。

“十四五”期间,江门将分类梯次推进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对镇海湾等分布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或特别保护生物资源的海湾,重点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强重点生态空间管控,打造生态型美丽海湾;对银湖湾等临近城区且可为城区民众提供亲海空间的海湾,重点加强陆海污染治理,优化生态景观廊道和亲海观景平台建设,打造都市型美丽海湾;对川山群岛等自然禀赋优良、风光优美的海湾,优化对滨海生态旅游资源与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完善滨海旅游和环保设施,提升亲海品质,打造旅游型美丽海湾。

依托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江门将因地制宜拓展公众亲海空间,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海洋文化公共设施,增强公众对亲海空间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25年,主要海水浴场水质达标率达90%,无废物海滩达标率达90%,建成滨海碧道长度13公里。

为此,江门将加强市财政资金保障,增加对重点海湾污染治理、环境基础能力建设、美丽海湾建设等重点工作的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以推动建设“美丽海湾”为牵引,实施重点海湾污染治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亲海岸滩“净滩净海”、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四大类工程,推动纳入市财政预算重点项目库,推动规划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郑琦

编辑 钟惠琳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