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价1.2万!堪称广州史上最贵的牙刷,原来“有段古”……

佛山社区传媒
+订阅

“梁新记牙刷——一毛不拔”。

这句脍炙人口的歇后语,其实是出自一则牙刷广告。

意思是牙刷质量极好,耐用不掉毛。

这个广告的设计者,就是20世纪30年代国内著名牙刷品牌“梁新记”的创始者——佛山人梁日新。

他以一句幽默的歇后语和质量极好的产品,让“梁新记牙刷”家喻户晓,扬名大江南北,产品畅销国内外。

牙刷是佛山清末至民国年间最大的手工行业之一,最老商号是清末时期位于古洞街的“谭佑记”。

民国中期佛山镇内小型牙刷商号有“上之堂”、“梁新记”、“福太强记、“福泰权记”等十余家,而“梁新记”则是最著名的,店址位于公正路。

牙刷大王60银元起家

店主梁日新生于光绪十一年(1885),为佛山梁园族人,住在松桂里。

父辈家道中落,生父早故,为维持生活,梁日新在松桂里摆摊经营自制牙刷。

1909年,他从母亲手里接过了苦苦攒了20年的60块银元,开始了艰辛的创业生涯。

当时制作牙刷完全是手工操作:买来牛骨和猪鬓,用锉子把一根根牛骨锉成长条形,再用脚踏钻钻几个小孔,然后用绳子把一小撮一小撮的猪鬓穿上固定好,就成为一支牙刷。

牙刷外形虽然笨拙,却十分实用。

产品制成后,梁日新自己担着担子穿街过巷沿街叫卖,因产品讲究质量,绝少断线脱毛,光顾者不少。

后为发展业务,梁新记把“梁新记牙刷店”开到了商业繁荣的公正市。

除了在铺面出售牙刷外,还雇请将近十,每天挑着牙刷担沿街叫卖。

由于牙刷手工上乘,取利微薄,销路极佳。

事业初步成功,大大激发了梁新记的创业信心。

为了有更好的发展,他把在佛山制作的牙刷带到繁华的省会广州,挑着货担,手摇小鼓穿街过巷叫卖牙刷。

有了一定积蓄,他在大新路修建了一间约20平方米的小店铺,将自己制作的牙刷取名“双十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养成刷牙的习惯,“梁新记牙刷”的生意也日渐兴隆。

不久后,梁新记把发展目光投向了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

他与弟弟梁日盛一起在上海开设“梁新记兄弟牙刷公司”,建起了拥有上千名工人的分厂,开设八九间销售店,遍及上海各区。

最贵牙刷售价1.2万

民国年间,佛山从事手工生产牙刷的家庭作坊很多,有一支庞大的手工业工人队伍,主要集中在西边头(今祖庙路图书馆附近)、三宫庙(今富路街附近)车公巷、涌边一带。

当时的佛山古镇是发达的商业生产基地,资源丰足,运输方便,有力地保障了广州、上海的货品需求。随着销量不断增加,落后的手工生产已经满足不了要求,梁日新斥资从日本购进当时先进的机制牙刷全套设备,大大增加了牙刷产量,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937年可谓是梁新记牙刷业的全盛时期。

他积极参与海内外市场竞争,开拓新的贸易渠道。

由于经营得法,业务不断扩展,广州设有工厂两间,门市部三间;上海有工厂两间,门市部六间,分销店七八家;汉口、苏州、佛山、重庆也设有门市部;天津、南京、无锡、扬州设总代理点。

梁新记还曾在广州长堤先施公司附近开了家店铺,特意制作了一支售价1.2万元的牙刷,堪称广州史上最贵的牙刷,一时名声大噪。

后梁新记牙刷逐渐成为国内家喻户晓的名牌产品,在众多同行中独领风骚,在国外也很受欢迎,行销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

创意广告语成一代经典

梁新记牙刷”的成功,除了严把质量关,经营得法外,也与它独特的广告语不无关系。

“梁新记牙刷——一毛不拔”家喻户晓,梁新记又构想了一幅诙谐有趣的广告图:以“一毛不拔”为广告语,配上一幅画——一个人坐在牙刷上用大钳子拼命拔,浑身大汗也没能拔掉牙刷上的毛。

该广告别出心裁,让人记忆深刻。

梁日新非常注重推广,每个省市的分销店,他都会组织少则三四人,多则三十人的推销队伍,每天肩挑箩筐走街串巷叫卖牙刷。

箩筐用红布围着,上面写着“梁新记”、“一毛不拔”、“脱毛包换”等字样;箩筐上放一个玻璃箱,箱里陈列着各种款式的牙刷。

他还千方百计把梁新记牙刷打入各个百货店,凡是质量不好,脱毛的牙刷,只要顾客拿回来,就一定给予更换。

“双十牌”梁新记牙刷的信誉逐渐建立,成为远近知名的名牌产品。

只要提到牙刷,无人不知“一毛不拔”梁新记。

1957年,“牙刷大王”梁日新在上海病逝。

弟弟梁日盛将“双十牌”梁新记牙刷经营至1982年初结业。

梁新记牙刷几十年的辉煌历史已成过去,但“梁新记牙刷——一毛不拔”的歇后语依然在佛山、广州和上海等地流行,至今仍为佛山父老乡亲津津乐道。

资料来源丨《佛山古镇历史寻迹与辉煌》、广州日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