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熊亮个展“起与止”将在之谷空间举办,熊亮二十余年创作生涯中的40余件水墨绘画、巨幅肖像与精选绘本原稿将在展览中亮相。展览由江渊、和句句、肖怀德担纲策展。
展览分为“昼夜花 面容”与“和风一起散步”两个章节,展出熊亮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涵盖“自我意识的中心”、“面孔与塑像”、“回到观察者的未知状态”到“二十四节气”、“和风一起散步”不同主题。围绕熊亮这位艺术家兼诗人,展览以视觉艺术的形式探讨传统与现代的转变、存在与时间的挣扎、何为语言之可能性等严肃主题。同时,作为绘本作家的熊亮让我们发现传统与创造的多种可能性——融合当代艺术、设计、写作、绘本、动画,熊亮的绘本创作是一种综合艺术。
熊亮,著名作家、画家、诗人,中国原创绘本领跑者。1975年7⽉生于浙江嘉兴。作为第一位入围国家安徒生插画奖(儿童界诺贝尔奖)短名单的中国画家,熊亮的绘本注重线条和墨色感及东方色彩观,作品汲取中国传统艺术精华,人物景致独特且充满诗意,极富情感表现力,过去十七年间,熊亮共创作绘本100多本,获得国内外绘本界各类奖项。
因自幼学习传统水墨国画,并深受西方现当代哲学思想浸润,让熊亮对中国艺术的笔墨生命力有独到的体认,也对现代意识中个体与世界、存在与存在者的关系保持敏锐的心灵感受,这使得他的创作始终保持一种从传统出离,走向当代的表现张力。熊亮近些年来呈现出更多元和广博的艺术探索进路,跨界性创作涉及⼩说、绘画、戏剧、诗歌领域。
熊亮的艺术创作,始终在处理存在与时间的挣扎、何为语言之可能性等命题,正如他自己所言:“艺术创作是我与存在厮磨,以战胜时间,进入狂喜的一种方式”。
一种永远悸动的生命样本
“每一朵花都是一个重叠的生命体,旋转、沉溺、不可自拔、同时对着我喊叫。这些花在我画室挂了十四年,但你看它时,它仍会注视你,但同时它又像一种墙壁上的纹样,一种永远悸动的生命样本。”
《昼夜花》的原型来自一种真实植物:冥荚。熊亮说自己当时读《中元文疏》:里头讲到“冥荚供品,日际目莲之设供”。冥荚是可以用来记时的昼与夜的花朵。如《帝王世纪》记录:“尧时有草夹阶而生,每月朔生一荚,厌而不落,月半则生十五荚。自十六日起,一荚落,至月晦而尽。月小则余一荚,厌而不落。”
捕捉一张日常的脸的超越性
熊亮也会画一些人像。他说:“我希望找到潜藏的、真实的、交织的,转变中的状态,想要画的不是脸上的细纹和轮廓,也是不形似,也不是神似,而是自我模糊的一刻。人像的最大秘密在于‘瞬间’,将变未变,欲转却静,喜泣之前……将这样的瞬间以静止之态截面画下来。”
这几幅面对观众的人脸,几乎是以极近的距离呈现在我们眼前。他们都是熊亮在旅途上遇到的人,有的是学者、有的是当地的一个工匠。为什么要画巨幅肖像?当你把一个人的面部放大到几乎超出视线范围的尺寸时,会看清一切细
“作为一张巨幅的画纸,他的眼睫毛,他的每一根线条都放大来,但放大后不会变复杂,只会简化,因为你得靠几根线来表现。它的尺寸和简洁会给你一种雕像,塑像感。”
“我捕捉的是一张日常的脸的超越性。这张脸被放大后是可以去被观察和审视的,它的瞬间感很强,被观察的人,他内心的痛楚也好,真正想法也好,那一瞬间的疑惑也好,这个模棱两可的表情被放大后并不是一个人的写真和肖像,而是呈现出一种类似模棱两可的,雕像一样的超越性。”
回到观察者的未知状态
童年是迷幻状态,童年也没有时间感。公平的不变的法则还没有到来,死亡还没有到来,没有什么东西流失。他写的文字里有一段讲自己童年的时候全是用的固定不变的词,好像他可以在里面反复生活一样,但是他之后用的都是流动的词,快速地奔跑啊、流水啊、四季更替,没有一句不跟时间有关系。
熊亮说自己小的时候因为至亲信教,长大后虽然不信教了,也一直在“宗教感”里挣扎,他谈到自己的作品:“有时候我觉得你会把它当成一个生命的样本,这个样本就是说我在画那些黑色的花朵的时候,这些黑色花朵都是活的,画的时候永远让这个花朵是活的,围绕着一个中心,像心脏一样的中心在旋转,他在呼吸在喊叫,在激动,但它却是一个装饰图案,就它好像是那个佛教,那个寺庙中的地砖,像伊斯兰教的那个瓷砖纹样,它是以这个模式来做的,所以它上面充满了生命的挣扎的痕迹。”
据悉,“I 昼夜花 面容”展出时间为2022年6月12日—7月31日;“II 和风一起散步”展出时间为2022年8月7日—9月3日。
南都记者 黄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