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流传着“杏乃医家之花,艾乃医家之草”的说法,而古人曰:“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草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等较高的医用价值,被誉为“草中钻石”。艾叶,作为临床与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味中药,尤其适合虚寒与寒湿体质,今天我们就来好好介绍一下。
艾叶是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子,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湖北蕲州产者为佳,称为“蕲艾”。五月端午节前后,艾叶生长最为旺盛。在以前没有蚊香的时候,人们会把艾草收割了盘在一起,在屋子或院子里点燃,放出浓浓的烟雾,蚊子和虫蛇便不敢袭扰。
民间食艾
自唐朝开始,《食疗本草》便有将艾草食用的记载:“若患冷气,取熟艾面裹作馄饨,可大如丸子许,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农历三月三是食艾最佳的采摘期,清明节前后,人们会采摘新鲜的艾叶做成食物。清明节,江南地区有吃青团的习俗。客家人食艾糍,赣州则爱做艾米果。广东的客家人用艾草的根煲汤,以祛寒暖胃。而艾叶中天然孕酮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植物,尤其适合女性服用。安徽的部分地区,产妇有食用艾叶煮鸡蛋的习俗,孕期或坐月子期间外用药浴或食用以暖宫、理气血、调养身体。
艾叶的功效
艾叶性温,味辛、苦,入肝、脾、肾经,可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外用还可祛湿止痒,是妇科安胎、温经止血的要药,尤宜于下焦虚寒、寒湿证,为调经之妙品。《名医别录》评艾叶“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本草新编》云“艾叶祛寒气而温湿痹,安疼痛而暖胎元。胎漏可止,胎动可安,月经可调,子宫可孕,且灸经穴,可愈百病”,可见古人对艾叶有十分高的评价。
温经止血
艾叶常用于治疗出血证。下焦虚寒,冲任不固所致的崩漏下血,月经过多,可单用本药,或配阿胶、芍药、干地黄等温经散寒,养血止血,如胶艾汤;治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等多种出血证,常配生地、生荷叶、生柏叶等清热凉血药,如四生丸。
散寒调经
艾叶作为妇科常用的一味好药,常用来治疗小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小腹冷痛,产后受凉腹痛,可用本品炒热熨敷脐腹;治下焦虚寒,月经不调,经期腹痛及白带清稀等证,常配吴茱萸、肉桂、当归等散寒止痛,养血调经之品,如艾附暖宫丸;治下焦虚寒,冲任不固,血不养胎所致胎动不安,或胎漏下血,与阿胶、芍药、当归等同用,以温经止血,养血安胎。
祛湿止痒
艾叶也是皮肤科常用的一味药,可用治湿疹、疥癣、皮肤瘙痒,既可单味外用,也可与黄柏、花椒等煎水熏洗。
此外,艾叶还是艾灸的材料,可将艾叶捣绒,制成艾条、艾柱等,用以熏灸体表穴位,能温煦气血,透达经络。放置时间长的陈艾,没有了生艾叶的燥烈之性,作用更为温和,所以古人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门诊里经常有这样的患者,我一摸他们的手就觉得十分冰凉,到了夏天,空调、冷饮袭来,四肢冰冷更加严重,我建议这类患者可以用艾叶、花椒、生姜煮水泡脚,来散寒、增强身体的阳气。
药膳推荐——艾叶红枣煮鸡蛋
材料:艾叶10g,红枣3颗,生姜3片,鸡蛋1个,红糖适量。(1人份)
做法:鸡蛋用水煮熟后去壳,再放入锅中,加上洗净的艾叶、红枣、生姜,水开后煮15-20分钟,最后加入红糖即可。
功效:温经散寒,益气养血。
适合人群:体质虚寒者,常见月经不调,经期痛经,崩漏下血,面色㿠白,疲倦乏力,舌淡,苔白,脉沉。
使用注意:艾叶适用于虚寒、阳气不足、寒湿所犯者,对于阴虚火旺和湿热内盛的人不宜使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