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火炬区“十四五”规划出炉,“新火炬”这样干

南方+ 记者

民众街道将与中山港街道合并成为一个行政区;打造国际化现代化品质化“火炬新城”;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加快腾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近日,《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下称《纲要》)重磅出炉,为火炬区十四五时期发展出具了任务书。

“十四五”期间,如何高标准打造新火炬?

《纲要》指出,火炬开发区将抢抓机遇加快推进“二次创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双区驱动”、乡村振兴等“五大战略”,推进增量扩容与存量挖掘并举、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并举、科技与金融并举、招商引资与产业培育并举、经济发展与城市品质提升并举等“五个并举”,加快建设科技强区、制造强区、质量强区、数字火炬、文化强区、改革创新先行示范区、美丽火炬、幸福火炬,努力建设成为中山的经济中心、科创中心、人才中心,打造全国一流国家级高新区。

瞄准新的发展目标,火炬开发区正在集中发力,加快脚步赶路。

统筹升级:

从过渡性代管到实质性的合并

《纲要》指出,要扩容提质打造新火炬,推进全域空间优化和功能区布局,打造中山向东发展桥头堡、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排头兵。

当前,土地瓶颈问题制约着火炬区未来发展,要真正实现扩容提质,就必须加快统筹发展的脚步。如何推动改革进一步释放统筹民众街道发展的动能,是火炬开发区必须解决的问题。

根据《纲要》,十四五期间,火炬开发区将坚持“资源整合、优化功能、拓展空间、协同升级”的思路,分阶段稳步推进火炬开发区统筹民众街道发展,形成“一江两岸、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

第一阶段将采取过渡性的代管模式,火炬开发区管委会统筹中山港街道和民众街道,推动一体化发展。火炬开发区对民众街道实施全面统管,统筹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品质提升等职能,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高水平建设,民众街道涉及规划、建设、发改、经信、科技等相关部门与火炬开发区相关机构整合,实行城市统一规划、园区统一招商、产业统筹发展,优化城市建设、公共服务和功能区布局。

第二阶段将实现实质性的合并。将民众街道与中山港街道合并成为一个行政区,正式成立火炬开发区人民政府,加挂火炬开发区管委会牌子,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火炬开发区按照区县一级政府的权限统筹干部人事安排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民众街道和中山港街道真正回归“城市街道办”的职能,为全市行政区划的优化调整与管理体制的创新创出一条可行的经验模式,早日建成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滨海新城。

以体制新引擎打造创新主引擎,火炬开发区正经由管理体制改革路径走实从空间扩区向改革扩区步伐,推进“区政合一”逐步过渡到行政区。

按照规划,“十四五”时期,火炬开发区将抢抓机遇加快推进“二次创业”,经济发展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到2025年,争取地区生产总值比2020年翻一番,总量突破800亿元,项目投资强度及单位面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税收、劳动生产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跻身国家级高新区25强。

扩容的基础上,《纲要》还提出了要高标准打造新火炬的目标。

高水平打造综保区和高端产业园等新平台,再造一个新火炬,一体化打造中山经济发展主引擎、深中深度合作的示范区、创新发展的标杆,对外开放的窗口。结合珠江两岸高技术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按照高技术园区标准,争取省政府支持将民众高技术产业园区打造成为省级大型产业园区,建设“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定位更高端的产业功能区。统筹整合要素资源,做大做强高新智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态,建设成为中山城市副中心、湾区科技转化中心、珠西智能制造基地。

优化格局:

一体化的内外两篇文章

一体化融合发展,是新时代赋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发展命题。不久前召开的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提升一体化水平,把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作为突破口,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

位居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融合交汇点,中山火炬开发区正加快融入“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担当起“深中一体化”的“桥头堡”,抢抓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契机,奋力开创火炬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体化的内外两篇文章,火炬区正在同时谋篇落笔。

上个月,中山火炬开发区民众沙仔低效园区启动改造升级,宣告火炬区前期规划的5个“工改”片区已经全部启动,“五马并驾”驱动“工改”攻坚的局面正式形成。在火炬开发区的统筹下,民众街道将通过推动“工改”对沙仔工业集聚区进行升级改造,布局发展小分子化学原料药、化学药中间体、特种药、生物制备等产业,打造一个总面积超万亩的现代主题产业园——“火炬原药港”。

民众沙仔工业园航拍。南方+李姗恒 拍摄

沙仔工业园的改造升级,也在火炬开发区谋划的一体化发展大棋局中。根据《纲要》,火炬开发区将深度融入全市“三核两带一轴多支点”建设布局,按照“北部增量统筹扩容,南部存量连片挖潜”的思路,加大力度推动鲤鱼产业园、智慧产业园等十大片区建设,整体搭建“蓝绿交融的山水格局、南北通达的交通骨架、一江两岸的活力轴带、龙头引领的产城板块”,打造“一心一廊四带多区”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心:依托火炬中心区打造“科技创新引擎·城市中央客厅”和综合服务中心。

一廊:依托“一江两岸”打造创新服务走廊,强化创新服务功能,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引领火炬开发区建立面向未来和融入“双区”建设新动力廊。

四带:依托世纪大道、阳光大道等南北纵横交通要道打造四条城市发展带,串接中央创新区、智能装备区等重要功能区块。

多区:依托各区域产业基础、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打造鲤鱼产业园、智慧产业园、岐江新城火炬片区、沙仔原料药(新材料基地)等多个片区,形成核心辐射全域、片区各具特色的布局形态。

对内,全新的城市空间布局已经铺展开来。向外,围绕深中产业拓展走廊打造的产业东承高质量发展平台也显现轮廓。

当前,火炬开发区正在高规格谋划打造湾西智谷、科技新城中轴线、岐江新城火炬片区三点一线万亩产业总部带,充分发挥“湾+区+带”联动优势,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聚的核心产业示范平台。

强化“东承”功能,多领域全方位学习拥抱深港,加快推动规划、创新、产业、交通、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等六大领域协同发展,争当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产业平台主阵地。联合深圳共建产业链专业协作基地,协同布局深圳链主企业及上下游资源,打造万亩级深中合作创新区。

从内外两个维度推动一体化融合发展的进程,火炬开发区讲求的是效率,是精准,是统一。

提升品质

提供“产城超配套” 打造国际化“火炬新城”

城市功能品质升级必须与产业经济发展同步推进。

十四五期间,火炬开发区将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提质重塑产城形象,打造与全国一流国家级高新区相匹配的功能品质,成为滨海临湾城市标杆。

根据《纲要》,十四五期间,为了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火炬开发区将制定和实施一体化的公共配套设施提升计划,培育区域公共服务中心,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提升城市品位。以城市副中心的标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从“基本配套”到“高标配套”,完善公共服务城市、片区、社区三级服务体系,引导公共设施向火炬中心区、轨道站点、江畔客厅、科技街、湾西智谷等重点片区集聚布局,提供国际标准的“产城超配套”。

如何打造国际化现代化品质化“火炬新城”?火炬开发区已经有了明确思路。

《纲要》指出,十四五期间,火炬开发区将统筹规划、建设、管理环节,优化提升“一体两翼多节点”的功能布局,打造“三线”景观。围绕“一江两岸”,打造滨江天际线,串联起生态景观、滨水湿地、文化休闲等设施空间,展现环湾滨海特色风貌。打造环湾临海岸线,开发滨海旅游等特色旅游景观与线路,推动文化休闲旅游一体化发展,彰显火炬人文、岭南水乡、休闲观光等独特魅力。完善永春滨江公园周边配套设施,延长滨江休闲道至小隐水闸及横门水道出口,打造火炬版“情侣路”。打造高品质休闲活力绿廊线,充分利用山、水、田等自然风光强化造林造景,着重开发民众街道都市田园风光和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围绕火炬中心区、湾西智谷、一江两岸等重点片区,塑造良好的现代城市风貌,彰显“蓝绿交融、山水田网”魅力特色,提升火炬开发区城市品质和内涵,打造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临湾滨海城市标杆。

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重要环节。十四五期间,火炬开发区将从通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传统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三个方面入手。

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将对接深中通道等交通大动脉和全市交通网,完善火炬开发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预留与南中珠城际、深大城际西延线等交通接入点;加快推进火炬快线、民众快线、阳光大道等工程建设和断头路、瓶颈路改造,不断完善交通路网结构。

同时,火炬开发区还将围绕5G基站、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方面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快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加强对公共市政设施的常态化巡查,抓好破损下沉路面的维修、山体边坡整治、桥梁检测加固等市政设施维护管理,完善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岐江河火炬开发区段水闸安全鉴定并实施后续重建、除险加固工作等,完成玻璃围水闸至茂生小区村口段海堤整治工程。

先行示范

打造中山市科技创新和改革创新“特区”

省党代会赋予了中山市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新使命,这既是中山突破发展瓶颈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山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契机。作为中山市创新发展的“主引擎”、东承“桥头堡”,火炬开发区主动参与建设改革创新实验区,责无旁贷。

国家高新区,是科技与经济领域改革的先行区和策源地。作为中山市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十四五期间,火炬开发区将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科技创新体制、对外开放、公共服务体制、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先行先试,致力打造改革创新先行示范区,打造中山市科技创新和改革创新“特区”。

为了推动科技创新,十四五期间,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腾讯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AIoT智慧产业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将提上“十四五”建设日程。火炬开发区将积极参与广东省实验室建设,争取健康医药、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等领域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实现一个重点产业一个高端科技创新平台支撑、创新链引领产业链高端化永续发展,努力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到2025年,火炬开发区计划引入落户高校、科研院所重大创新平台、MAH药物平台(持证与生产融合组织平台)达到5个,争取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省实验室方面取得突破,成为中山产业技术创新重要策源地。

《纲要》提出,火炬开发区将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合作搭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产业发展、技术攻关、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等领域深化协同创新,推动更高水平的创新融合发展,助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围绕改革创新,火炬开发区正全力擦亮国家级产业平台招牌。

利用药品进口口岸,火炬开发区将先行先试探索大湾区药品和医疗器械政策。先行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任务,力争纳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区。对标自贸区和港澳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在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设、知识产权维权机制、粤港澳知识产权跨境协作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实行包容审慎的新兴产业市场准入和行业监管模式,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火炬开发区还将争取在深中产业拓展走廊建设中率先复制推广深圳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力促改革红利外溢,打造制度创新试验田。

十四五,敢于改革、善于创新的新火炬,也将继续勇于担当中山参与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那个排头兵。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何伟楠

【摄影】李姗恒 规划图除外

更多新闻资讯,欢迎加入南方+读者群~


编辑 李姗恒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