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青年到合格军人,这些“00”后新兵在新训旅经历了什么?
这几天,2022年春季入伍新兵陆续下连,奔赴各个部队。
新兵授衔
从地方青年到合格战士,他们要经历2个月的新训,直到新兵授衔后,才标志着他们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军人”。
近日,南部战区空军某新训旅为2022年春季入伍新兵举行授衔仪式,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前往探营,深入了解新兵们的新训故事,也见证了他们军旅生涯重要一步。
新兵授衔仪式
为了“军人梦”
和刚入伍时相比,何景俊明显晒黑了不少,腰板儿挺直,眼神坚毅。
这是他想要的样子。在家人眼里,他向来听话懂事,毕业实习时,何景俊在家附近找了个工作,“生活安稳,总觉得平淡中缺了点什么。”
小时候,何景俊看过父亲在军舰上的照片。照片中的父亲戴着军帽,身材挺拔、英姿飒爽。1994年,父亲何开秀参军入伍,分配到海军某训练基地。因工作表现突出,何开秀被推荐为第一批驻港部队成员,还被选为驻港部队升旗手。
何景俊父亲
何景俊的爷爷也当过兵,曾是陆军某炮兵部队的一名炊事班长。在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下,何景俊从小就向往部队,高中时报名了空军招飞选拔。
何景俊和爷爷
虽然身体素质各项达标,但因高考失利而错失机会。大学时,又因种种原因与军营失之交臂。何景俊没有放弃,3次填写入伍申请后,今年3月,他终于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
三代从军,何景俊对自己的选择很自豪。“岗位不分高低贵贱,只要自己的工作对人民有所帮助,那就是光荣的事业!”这是爷爷对他的嘱咐。
南方的气候闷热潮湿,不过,新兵们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新训旅,随处可以听到响亮的口号声、激昂的军歌声。
和何景俊一样,他们大多是“00”后。到部队前,他们有的是家庭条件优越的“机车少年”,有的曾在刑警队当辅警,为了自己根植于心或者刚刚萌芽的“军人梦”,选择了参军。
钱益祥来自安徽池州,这是他第二次入伍。第一次当兵是2018年,那时他刚上大专,本着好奇心参军,分配到了空军部队。
20岁的年轻人还很懵懂,钱益祥只记得,那时新兵训练3个月后直接下了连队,2年义务兵结束后,他选择回到学校,完成学业。
去年底,钱益祥开始毕业实习。他逐渐发现,走上社会,很多事都和想象不同,刚好武装部打电话到家里,了解政策后,钱益祥选择了二次入伍。
24岁,这是钱益祥参军的最后一次机会。这一次,他更清楚自己选择军营是深思熟虑也更现实的决定。简单收拾行李告别家人后,钱益祥坐上了南下的专列。
火车缓缓驶出,新的人生征途开始了。
战术训练
新训的生活
新兵“初体验”,是从一声声“到”“是”开始的。到部队第一天,来自广东东莞的邓智康就因为声音不够洪亮被罚每个口号喊10遍。
“别的连队严,我们连队就更严。”部队生活完全刷新了邓智康的认知,这和他以往的校园人生算是完全两个样。在军营,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邓智康 南方+ 吴明 拍摄
刚到两个星期的日常,是在叠被子、整内务,还有从早到晚的体能、队列训练中度过。随着训练强度一天天加深,每天都在突破自己身体的极限,为的是让标准融入到肌肉记忆。
最初,每次训练时还会想什么时候结束,等三四天过去,已经累到没有“累”“时间”的概念,只想练完体能赶紧上床睡觉。
邓智康记得,光是“五一”劳动节5天假期,连队就拉了5次以上紧急集合,有时是早上,有时是半夜,有一次刚刚熄灯,口哨声就响起。
8分钟的成绩算优秀,但一开始新兵们总会处于“兵荒马乱”的状态,“要不落背包带,要不忘了洗漱的杯子。”后来,他索性把背包绳放枕头底下,迷彩服放枕头旁边,方便第一时间拿到。
慢慢的,他发现自己逐渐适应这种生活,随时记得毛巾、杯子摆放整齐,体能也逐渐变好,周围人一致认同改变最大的,是戒掉了在家的“懒散”。
射击考核
而遇到训练、管理上的难题时被激发出的力量,让他们在坚持中察觉一个新的自我。
也是这样的集体生活里,邓智康逐渐体会到“荣誉”意味着什么。一次队列会操时,为了拿到好成绩,连队所有人一练就是一上午,“每个人都会想尽办法怎么把一个动作做好,贡献点子,再互相监督,最后拿到第一名的激动,这辈子都难忘。”邓智康说。
同样来自东莞的钟正一开始对严格的管理有些不适应。一天的训练结束后,晚上躺在床上休息时,想到未来的人生都要在重复的日子中度过,钟正忍不住在心里默数回家时间。
钟正入伍前
他对自己很了解,大专毕业的学历,在社会上竞争力不够,虽然家庭条件很好,他还是选择到部队锻炼自己。
时间一天天过去,钟正顺利通过各项训练、考核。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新训旅组织新兵手榴弹实弹投掷考核。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撤步引弹、挥臂送弹,手榴弹抛出,又完成了一项新体验。
钟正在新训旅队列训练
“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我宣誓……”授衔仪式上,千余名新兵高举右拳,喊出誓言,洪亮整齐的喊声回响。
这一刻,钟正也深刻体会到参军的意义,“感觉来这一趟,值了!”
成为南疆利剑中的坚固力量
“看看我今天有什么不一样?”授衔后,寇屹轩等不及,在休息时间给家里人分别打了视频电话,满脸期待。
隔着迷彩衣袖,手腕处的擦伤还是能清晰看到。寇屹轩没有告诉家人,他习惯报喜不报忧。
寇屹轩
“授了衔就是真正的军人了。”电话那头,外公讲起同样这个岁数,在防空洞里带头挖工事的往事。寇屹轩爷爷曾是一名飞行员,外公曾是炮兵,不过,到新训旅前,他对空军的印象还有些模糊,只听过“航空兵”“空降兵”简单的类别。
寇屹轩爷爷和立功证书
经过两个月的新训,寇屹轩在和指导员、班长平常的交流中知道了更多,细数起“通信”“航材”“导航”等不同岗位职责。
“比如飞机,每个人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管是在什么岗位,都不能出错。”寇屹轩没有想过自己会分配去哪,但他很清楚,作为部队的兵,分到哪就是哪,“干什么比地方更重要”。
班长给新兵授衔
他的战友们对参军的目标都很清晰。有人学康复治疗,想去医院;有人想去机务,有人想学通信、气象或者是学车。
每个人对未来的规划不同,有人想当完两年义务兵后专升本,有人想提干,有人想待12年后享受转业政策……
相对于其他人,第二次入伍的钱益祥对部队了解更多,班里的战友们也经常问他各个专业的情况。
上一次,钱益祥新兵训练3个月后直接下了连队,和以往相比,现在学专业时间更长了,训练针对性也更强。
钱益祥想得更清楚,如果能留就希望长期发展,“最好能待到退休。”
“目前实行‘两征两退’兵役制度,加上空军是技术型军种,对专业性要求更高。”南部战区空军某新训旅领导说,推行“先训后补”模式,根据训练纲目安排,新训时间从3个月调整为2个月,再增加3个月的专业培训,这是适应部队需求的针对性举措。
新兵授衔
该旅领导表示,近年来,兵源普遍素质更高,这批新兵大专学历占比90%以上,等新兵下部队,既掌握军事基础,又有更扎实的专业水平,能够更快融入部队工作生活。
虽然时间压缩了,但标准没变。“新训结束后,他们完成向合格战斗员的转变,奔赴战位、磨炼进步,用实际行动为实现强军梦贡献力量。”该旅领导说。
【文字】曹嫒嫒
【摄影/拍摄】吴明 刘旭 张松彪
【剪辑】王俊涛
【通讯员】于宁 戚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