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广东省人民政府发文公布
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其中,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3项,
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72项,
韶关共有4个项目上榜!
其中,
“张九龄传说”入选“民间文学”项目!
入选第八批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一起来了解一下~
张九龄传说自唐末
开始流传于古邑韶关地区,
并成为区域传统民间文学形式之一。
张九龄传说有生平、事件,
以及风物、神话等类型。
张九龄传说
“张九龄传说”在韶关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据史载文献记载最早出自唐五代《天宝遗事录》(五则)、至有宋一代,包括契嵩撰《传法正宗记》载“惠能摩顶”;宋辑新、旧《唐书》以人物传载张九龄生平,民间文学续有传说衍义,明清时期,包括《韶州府志》《曲江县志》《始兴县志》中,皆载有“张九龄传说”,在近现代,相关九龄传说形成了包括“生平传说”“智慧传说”“官箴传说”“交游传说”“民俗传说”“神话传说”等数类民间口传文学。
始兴县文广旅体局副局长 吴慧:
我县对“张九龄传说”的保护非常重视,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和抢救活动。一是举办了九龄诗歌周、九龄大讲堂、九龄小讲坛、九龄少年故事演讲大赛以及九龄非遗公开课等形式各样的活动;二是全面细致开展挖掘和整理“张九龄传说”的图文资料,建立了档案和数据库等。
“张九龄传说”的入选,
对促进和推进始兴社会的人文建设,
以及地方传统文化的教育,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
始兴县文广旅体局副局长 吴慧: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和整理关于“张九龄传说”的各种资料,摸清“张九龄传说”的出现、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变化情况等,积极开展对“张九龄传说”的传播、教学和宣传展示,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加强保护和发展“张九龄传说”。
韶关另外三项入选项目为
入选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有:
♦南雄市申报的“腊味制作技艺(南雄板鸭制作技艺)”入选“传统技艺”项目
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翁源县申报的“陈璘传说”入选“民间文学”项目;
♦韶关市申报的“酱油酿造技艺(韶关酱油酿造技艺)”入选“传统技艺”项目
腊味制作技艺(南雄板鸭制作技艺)
南雄板鸭制作是传统客家民俗之一、而具有悠久的历史,史载技艺源于传统“曝腌”工艺,取盐之咸腌制,加上采用冬季风“曝晒”,成为便于储存的肉制食品,至今仍活化于民间。在南雄当地百姓中流传有“北风起,腊鸭香”的说法,每年冬季,南雄当地乡民便利用自家养的毛鸭子进行加工,采取粗盐腌泡,在阳光下自然晒干,民间称之为“曝腌”,这便是其俗称的由来。
村民晒的腊鸭。童铜韶 摄
陈璘传说
陈璘传说起源于明代中后期,故事原型是明代岭南军事将领陈璘。陈璘原籍翁源县,后落籍东安县南乡,现两地均有陈太保祠及墓葬等遗迹。关于陈璘安民、兴邦、抗倭、平乱的民间故事经过流传,形成了一个个系列,如讨贼系列、民生系列、抗倭系列等。较为常见的包括《陈璘刀劈龙虎岩的传说》《东坝与西坝传说》《狮象把水口传说》等。
酱油酿造技艺(韶关酱油酿造技艺)
隆盛酱油酿造技艺是韶州传统酱油酿造技艺,承袭原始的广式高盐稀态手工酱油酿造方法,经三代传人历时一百多年的技艺改进,至民国初年大成,生产出“晒街油”精品,其发酵周期长,需放在大缸内曝晒三个伏天,日晒夜露,翻滚起沫,方可酿成。
酱油推广活动中,工作人员在分派酱油。
截至目前,我市共拥有
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项目87项!
其中,国家级6项,
省级22项,市级59项。
来源:韶关头条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