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茂名市委常委会会议强调,积极推动历史文化建筑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国家级、省级保护名录。用好乡村振兴“一四五”工作机制,开展好“记住乡愁”行动,传承乡土文化,抓好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
古建筑是地区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元素,是读懂过去的一把重要钥匙。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妥善加以保存显得尤为珍贵。
电白地处茂名南部沿海区域,是全市唯一拥有海岸线的行政区,丰富的海洋资源也为其积蓄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生态环境。镇村内保存着多处相对完整、具有鲜明特色的古建筑群、文保单位、特色景观。近年来,电白积极落实茂名市委、市政府相关工作部署,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把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与文物保护结合起来,以重点建筑类文物为基点,依托小镇文化资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供了合适场所。
修缮与保护
延续老建筑的整体性与完整性
走进林头镇人民政府,一座风格独特的四层高楼房十分抢眼,灰红泛旧的砖墙上,窗墙的防御枪孔分列其间,楼内重新涂朱赤红颜色的栏杆旁,还展陈着被白蚁侵蚀的旧栏杆,可见岁月痕迹。
这是世德楼,因四个角均从斜边开一炮目,可无死角观察楼墙,又得名八角楼。世德楼建成于1898年,为四方形砖木结构,是广东省仅有的八角楼建筑形式的碉楼,是世界先进建筑技术广泛引入中国乡村民间建筑的先锋,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世德楼迄今百年有余,重新修缮前几经风雨,楼内梁柱被风雨、白蚁侵蚀严重。2016年,梁氏后人出资300多万元重修世德楼。2016年10月30日,世德楼被公布为电白区文物保护单位;10个月后,世德楼整体修缮工程完工,同时移交电白区政府管理使用,其保护与使用更为规范化。2020年9月29日,世德楼被公布为茂名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世德楼的修缮与保护,是电白区政府联合群众“留住乡愁”的一个缩影。据了解,电白现有古建筑类文保单位3处、近现代历史建筑类文保单位2处,整体结构保存度较高。
在文物修缮保护方面,电白积极向广东省文物局争取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旧圩汪氏宗祠本体修缮资金240万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登楼村天后宫获得6万元市级项目资金,在2021年进行了防虫害处理工作。
为了更好地保护与管理历史文物,电白组建了文物保护机构,由电白区文广旅体局牵头,联合区公安局、规划局等部门,建立和完善区文物单位保护机制;同时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签订保护协议书,保证管理责任到人,加强与文保单位管理员沟通,并定期在节假日前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并不定期进行文物安全指导培训等。
此外,在近年的走访普查中,电白更多的古建筑、近现代建筑被发现,或主体保存完整,或断壁残垣,分布在镇村自建房之间。其中位于沙琅镇的朗山庄客家围屋,被认定为茂名地区规模最大的客家民居,且比梅州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南华又庐”足足年长一倍,经历近300年风雨,整体布局和结构依然保持基本完整。目前,朗山庄客家围屋拟申报电白区文物保护单位。
据电白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电白正积极推进第三批电白区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推动更多有较大人文科研价值的老建筑纳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并推进已有文保单位升级申报,更好地保护老建筑的完整性与延续性。
活化与延伸
老建筑新活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文物保护工作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利国利民、传承文化的惠民工程。保护与活化并重,让古建筑焕发新活力,才能更大限度延伸其价值。
电白以重点建筑类文物为基点,依托小镇文化资源,把文物点融入其中,达到较好的活化利用效果。
登楼村天后宫(省级)、旧圩汪氏宗祠(省级)、莲垌村杨氏宗祠(区级)是目前电白区3处古建类文保单位,建筑原有艺术构件、彩绘壁画和木雕保留完好,整体结构完整。在活化利用方面,电白将这3处文物点定位为所在镇的文化资源中心,向四周辐射,以古建筑风格为基准,设置配套相关设施,并兴建妈祖文化广场、申报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宗教活动场所等,凝聚区域乡土文化。
近年来,对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电白老建筑活化工作的重要抓手。据了解,电白现有建筑类红色革命文物点2处,包括林头镇世德楼、霞里中共高州地委革命据点,其在电白解放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积蓄了丰厚的红色精神。
2018年6月,世德楼被中共电白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授予“茂名市电白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以世德楼为阵地,林头镇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累计在楼内开展集中学习、主题宣讲教育活动26次,累计参加学习人员4100余人。据统计,截至目前,世德楼已经接待过茂名市30多家中小学校、50多间机关单位,2万多人次参观。
“十四五”期间,电白拟完成旧圩汪氏宗祠广场环境治理等工作,尽可能营造舒适的人文环境,为以后的活化利用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争取将世德楼申请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提高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利用其优势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示范点。
电白区文广旅体局局长陈玉槐表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区文广旅体局将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十六字方针,切实加强电白区历史文物抢救、保护、管理、利用等各方面工作。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做好传统古建筑的保护及开发工作,还需争取在资源整合、政策扶持上尽可能倾斜,让古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使得其中的文化底蕴得以传承,以老建筑的新活力有效推进乡村振兴。
■声音
茂名市博物馆馆长、文博副研究馆员陈朝晖:
利用好老建筑 建农耕馆村史馆
老建筑是一个地区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历史。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古建筑保护与利用也遇到许多困难:古建筑历史大多逾百年,主体年久失修,木结构建筑受白蚁侵蚀严重,或者遭受雷击、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损坏坍塌。此外,居民保护意识不强,拆毁新建民居,不懂申报文保单位现象也存在。
对于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茂名市博物馆馆长、文博副研究馆员陈朝晖提出,要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尽快对农村老建筑进行详细的摸底调查,掌握有价值的古建筑、历史建筑名单,进行综合保护与利用。
“现在乡村也开始有这样的意识,去积极寻找一些老建筑并保护起来。”陈朝晖告诉记者,对达不到申报文保单位要求,但具有一定价值的老建筑,近两年住建部门也开始进行调查,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
“古建筑的利用,最后肯定还是要打造成一个文化场所。”在老建筑活化上,陈朝晖指出,无论是博物馆、图书馆、农家书屋,还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都是作为一个展示文化的载体。陈朝晖同时指出,打造文化场所也要建立在有利于老建筑保护的基础上,不鼓励大规模开发,因为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
“中国有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如今,现代化农业已取代传统农业,传承千年的犁、耙、水车等简单而精巧、古老而实用的农具已淡出人们的视线。”陈朝晖在日常下乡调研时发现,电白区每个村子几乎都能找到几处老建筑,稍微整理,收集一些农具就能建一个农耕博物馆或村史馆,为村民提供一个活动的场所,以及了解中华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和村中历史的平台。“现在哪里都不缺高楼大厦,反倒是如果留几处老建筑、老旧小桥、古井、古树等,外出的乡贤回来就能找到一些记忆,这是留住乡愁的最好载体。”陈朝晖说。
古建筑屹立百年,无论是保护还是活化,都离不开经费的保障。陈朝晖曾协助茂名好几个村落打造了农耕博物馆、村史馆,如十万七农耕博物馆、深圳(茂名)汇缘艺术馆等,他了解到有许多电白乡贤乐意掏钱为老家建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等。“通过政府这个层面,乡村振兴再支持一点,每个地方都有机会搞起来。”陈朝晖认为。
除了资金,农村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也亟须人才支撑。在陈朝晖看来,目前存在的部分文物保护管理不到位现象,与各个部门专业人员投入欠缺也有一定关系。“在文物保护管理上,希望今后能适当在资金、人才上给予支持。”陈朝晖表示。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邹祥亮
【通讯员】陈儒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