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手妙手俗手”怎么写?佛山名师点评广东高考作文题

佛山大课堂
+订阅

2022年高考第一科语文已经顺利结束,今年广东高考作文如下:

今年的作文题难度如何?怎么才能写好?南方+记者采访了佛山多位名师,来看看他们的点评。


佛山一中语文科组长、正高级教师李存仁:

夯实本手,方得妙手

材料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提出“三手”概念及其内涵及其作用。开头一句总起,提出围棋中的三种术语:本手、妙手、俗手。接着进一步解释“三手”的内涵和作用。本手符合棋理,符合科学,单一的一手棋符合全局需求;俗手与之相反,貌似合理,实则只考虑到局部和短时效应,从全局和远期看,很不科学;而妙手是在积累本手的基础上发人所未想之招,十分科学合理的招数,赢下棋局。

第二层指出初学者应具有的认识:使本手扎实,棋力才能提升;不能热衷妙手,忽视本手。

第三层进一步指出本手和妙手的意义。一为基础,一为创造。并总结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基础本手,才能下出创新妙手,从而避免受损俗手,提升棋力。

棋如人生,招乃人为。个人,必须从一生和社会中一员的角度思考,打好基础,包括锻炼身体、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和修养品德的基础,才能在学习、事业、生活中有所成功,才能有所创造,才能避免急功近利造成的失误。企业,应该从整个行业的角度考虑,打好设备、技术、文化的基础,才能领先,避免失败;一个党派,应该从社会现状的角度思考,打好群众基础,才能不断创新,立足社会并不断发展,避免被淘汰;一个国家,也应该把握世界大局,打好工农业、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基础,才能不断创新,提升国力,立足世界,避免遭受欺凌。

南海区石门中学资深语文名师王建骅:

侧重思辨性,但也隐含思想性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可以看出现在全国一卷已经改变了以往以政治性为主出题的大趋势,从注重宏观上的思想教育到注重微观层面的思辨性和哲理性,从一些小事中悟出一些大的道理。

今年的作文材料所写的围棋当中的“本手、妙手、俗手”这三者之间的这个关系,既具有普遍联系,又相辅相成,材料很有思辨性和哲理性,值得我们去探讨。跟以往不同,以往的作文题没有给出明确的观点,需要考生自己去感悟。今年的作文题给出了比较明显的观点倾向,对考生就说,就有章可循了。降低了审题难度,所以学生要把作文分数提高,就需要突出写作亮点,学会将寓意引申出去。

这道作文题侧重思辨性,但也隐含思想性。由下围棋联想到生活学习工作中类似的事情,通过由此及彼的相似联想后“本手”“妙手”“俗手”有比喻的意思。“本手”强调基础性和规范性,“妙手”体现难度和高度。“本手”是妙手的基础,“妙手”是本手的提升;不学好“本手”而去走歪门邪道、走捷径,就不可能有“妙手”,就容易沦为“俗手”。

因此,我们青少年学生应该脚踏实地地打好基础,重视走正道,反对走歪门邪道、企图速成。“俗手”可能侥幸成功,但不可能走远,更不可能大成。

南海中学语文科组长,正高级教师马琳:

夯实根基、久久为功,担当复兴重任

新高考1卷作文题是一道寓意类的新材料作文题,材料借围棋学习中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入题,要求谈启示意义,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考生要写好这道作文题,首先要准确把握材料的主题倾向,“对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入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对本手理解深刻,才有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材料强调“本手”的“合乎棋理”“功夫扎实”和“理解深刻”,也即强调基础对于青年学习、成长的重要性。

第二,要写出对“本手”理解的三个层次,“本手是基础”;“对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入手”;“对本手的理解要深刻”,也即写好“重要性”和“怎么做”。

第三,要写出“本手”与“妙手”之间的辩证关系,应阐明夯实基础和创造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要筑牢根本,守正而后创新。

第四,要写好“启示意义”。从学习的角度,没有巧法可用,唯有注重基础、步步为营,同时对基础的理解要深刻,把握内在规律,融会贯通,才能形成能力素养;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不能投机取巧,唯有一步一个脚印,走正道,夯实思想基础、学识基础、实践基础,坐得住冷板凳,才能不断超越自我,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材;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应该注重对基础科学的研究,注重道德、文化建设,注重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注重生态文明等方面的问题,此乃发展之本。

第五,要写出时代感。要联系“新时代青年”这个角色,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青年人才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青年人肩负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重任,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只有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才能担当复兴重任。

广东省正高级教师、顺德一中黄滨:

结合材料展开合理想象,让立意走向深远

今年的高考作文,与去年的作文思路保持一致。材料分为三部分。首先,从围棋的三大惯用下法引入,这是作文的情境;然后,直接进入出题者真正所指——初学者在下围棋中常犯的眼高手低的毛病,当然暗示性也比较明显。最后在进一步揭示,下棋的一般道理,以及三者的关系。

在我写过一篇《审清材料逻辑  合理布局篇章》的论文中写道:“新材料作文一般由引入点、内容段(生发点)、任务要求(任务点)三部分组成。引入点就是引导学生进入写作情境,不是写作的重点,但是写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本题必须从围棋的下法写起,但不能只围绕下棋展开。 

在引入点之后,命题者接着便会引出写作的重点的材料,材料“言在此意在彼”,特别是每个关键词、句都“有所指”。本题的关键所指就是: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只有深刻理解本手即打牢基础,方可谈创造,方可提高水平。它透过“关键所指”,考察学生的思维品质,检视学生的阅读力、审美力、思辨力。这就要求考生具备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链接“远点(现实)”的背景意识。结合材料以及任务要求,展开合理想象,让立意走向“深远”(深度、高度)。这是写作的重点。

“在材料的末尾(有时另起一段),一般命题者会以关键词或中心句的形式点明写作指向,这就是任务点”。本题的任务点主要是: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启示”的意思是启发指示、使人有所领悟的意思;“意义”一指人或事物所包含的思想和道理。即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包含意思的理解给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和启发。因此,我们只要围绕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意义去写,都是符合题意的。

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审题偏差是:把“创造”写成“创新”。创造侧重‘首造’,侧重于一个个具体的新成果,创新更侧重‘再造’,侧重对创造成果的拓展应用。

参考立意:筑牢“本手”,方可“妙手”;扎牢“本手”基础,方可“妙手”回春;行“本手”之稳,致“妙手”之远。

佛山市三水区三水中学语文科组长邱子然:

要从个案写到普遍,思辨表达更应该全面关涉

今年的全国新高考Ⅰ卷仍然沿用去年的启示类作文,仍然沿袭去年做法选用淡化微观情境的材料,仍然强调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甚至更强调。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应该很明确,要彻底告别2020年以前的微观情境材料作文,也就是要规避前几年情境任务型作文千文一面的弊端。不再用微观情境来约束考生的手脚,改写启示类作文,无疑给考生打开了一扇窗户,让考生能够更好地在800字左右的篇幅里展现自己的智慧与才华,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天机云锦任我裁”。

启示类作文的核心要义就是,我们要从个案写到普遍。下棋是个案。初学者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下棋是这个道理,生活中,一切事情,若要做好,莫不如此。我们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精益基础,以期创造,获得大成。

当然,淡化微观情境,绝不等于不需要情境,宏观情境的表达依然若隐若显,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评分坐标和等级区分参照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旗帜鲜明地告诉我们,未来的语文考试,将更多地在情境中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情境中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个大方向今年没有变,明年大概率也不会变。本题中,“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中的“我们”,“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中的“你”,也就是文章的写作主体,即当代社会中的我辈青年。文章要写大时代中青年对世界的观照,青年对人生的认知,青年对下棋予生命的启悟。这是题中潜在的广义情境。

思辨性是一类文和二类文的分水岭,是高分作文的重要拉分点。本则材料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先在整体上简单解说“本手、妙手、俗手”三个围棋术语,第二个层次给出一个观点:“初学者应该从本手开始”,并作出了相应的原因分析: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第三个层次推出另一个观点:“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同时也进行了相应的解释: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这启示我们,下棋要从本手开始,要把基础打扎实,久久为功。唯其如此,棋力才会提高,妙手才可能出现,创造才成为可能。下棋如此,生活中,要做好一切事情,也必得如此。文章不能静态地片面地线性地只谈第其中一个方面。第二个层次和第三个层次的思辨表达应该全面关涉,并有相应的逻辑推演和说理论证。

值得注意的是,材料中提到一个反面例子: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好高骛远,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考生如果能注意到这一点,用适当的篇幅进行批驳,文章必可在更高一个等级评分。新高考作文评价整体要求有这样的表述: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逻辑严密,论证充分。驳论便可以让说理更充分,让文章更有说服力,让论证更丰富。

佛山市三水区华侨中学资深语文名师黄水根:

本手务本,方得妙手,本手为虚,易出俗手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在淡化情境的基础上,强化了“启示意义”的感悟与思考,引导学生结合所给材料,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进行思辨的探索和表达。

作文由三部分组成:材料、任务和要求。材料部分共有六句话,可分为三层:一二句为第一层,提出并阐述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的内涵;三四句为第二层,指出对于初学者而言,“三手”的运用和追求;后两句为第三层,阐明“三手”的关系,本手务本,方得妙手,本手为虚,易出俗手。

考生在解读材料时,必须理顺材料中表述的内容和内在的关系,并进行合理的联想,巧妙类比,深刻阐述。比如,“初学者”如何理解,指代什么,与任务中的“我们”“你”有什么关系;材料强调的“本手”的“合乎棋理”“功夫扎实”“理解深刻”如何引申,有着怎样的启示意义。材料的核心是基础与创造,有了“本手”的坚实基础,求实创新,才有“妙手”的巧夺天工;一味求新,舍本求末,就会落得“俗手”,全盘受损。

写作过程中,考生一方面需要落实“结合材料”的任务来阐发议论;另一方面,行文中应体现“本手”与“妙手”的转化,“俗手”的着墨也不可缺少,这些都需要考生在写作中注意。

我想,只要考生能够准确地把握材料要义来写作,文从字顺、逻辑清晰、思考全面、论述深刻,这样的考场作文一定会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整理】王雅铄 蒋晓敏 李周秦

编辑 杨晖桃 熊琳 杨馥铫 朱苏娇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